3年前,英子选择了乡村支教。“3年,3年后我就回来。爸、妈你们放心。”她说。“让她去吧,锻炼锻炼也好。”父亲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母亲的眼中泛着泪光说道:“咱就一个女儿,虽然舍不得,但是她有她的想法,以后的路还要一个人走,让她去吧。”离开那天,夕阳映照在城市的楼房上,显得彤红,道路两侧的桂花树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全福小学”这四个字终于出现在英子眼中。全校只有唯一一扇铁门,也就是学校的大门,大门下,是当地刘老师的身影。刘老师看到英子时,满脸欣喜,快步向前帮她拿行李,“听村里说有大学生要来,真的是太开心了,多一个老师,咱学校也就能多开一天!”刘老师的声音透露着喜悦,说话的语调此起彼伏。
“来,这是你带的班级。”刘老师推开一年级一班的门说道。
教室里,三十多个孩子坐得整整齐齐,脸色通红。“这是大家的新班主任,英子老师,大家欢迎!”刘老师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就从四面八方传来。
英子老师决心带好这个班。一年级只有两个班,一个班刘老师带,另一个班则是英子老师现在带的。两个班的学生即是全校的学生,不超过70个人,而这所学校正是靠着刘老师和接续的支教老师来维持下去的。
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小男孩引起了英子老师的注意。黝黑的脸蛋,小小的个头和桌子一般高,端正坐着,在他身边还有另一个小男孩,坐在更矮的凳子上,手臂还不能够到桌子,一看就知道还没达到上学年龄。“你叫什么名字呀?”英子老师来到小男孩身边,看看他,又看看他旁边比他更小的男孩,微笑着问道。小男孩显得怕生,一时间不说话,只是胆怯地看着她。“他叫卢森,他弟弟叫卢林。”跑来的小女孩说道。“那你呢,叫什么呀?”英子老师摸摸她的头,微笑着问道。“我叫卢心。”小女孩用清脆的声音回答道。村子是按照姓氏划分的,所以班里大多数孩子都是姓卢。
在山的这边,英子老师第一次见到卢森,想着在未来给他更多的关注。
支教的每一天英子老师都过得非常充实。而卢森,那个最初不怎么说话的小男孩也慢慢学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设施就是篮球架,旁边摆着一个篮球。“来,卢森,你试试看。”英子老师把篮球递给卢森,旁边的卢林两只小手不停拍着,“哥哥加油!”稚嫩的声音牵动着英子老师的心。“你喜欢篮球吗?”她笑着问卢森,“喜欢!”卢森低声笑着说道。当初了解到卢森家白天没有人照顾弟弟卢林时,英子老师就打算跟这个孩子多聊聊,打开他的心扉。因此,每天放学,她都会送卢森和弟弟卢林到路口,目送着他们离开,并且只要一有时间就跟他聊天。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卢森也成了每天第一个到班里的孩子,这也让英子老师十分欣慰,感觉到这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孩比同龄人更加成熟,似乎总有心事无法诉说。
雨夜。英子老师坐在宿舍桌子旁边,批改着孩子们的作业。夏季的降雨似乎有些多,把蝉鸣声也埋没了。
“英子老师,英子老师!”打开门,是卢森浑身湿漉漉的身影。
“快进来”英子老师说着,带着满脸担忧。她将储物柜多出的校服拿出来让卢森换上。“弟弟,弟弟,找不到了。”卢森用呜咽的声音说着。原来卢森忘记关家门,今天爷爷又不在家,出门拉货了,两个孩子没人管,卢林不知什么时候跑了出去。卢森出去找,但直到雨下大了也没有找到。
“走,我陪你去!”英子老师拿着学校的备用手电,带着伞,紧紧握着卢森的手。询问卢森平时和弟弟卢林经常玩的地点,英子老师带着他沿着轨迹走,经过一片庄稼地时,听到有小孩的哭声,一看果真是卢林。他哭着坐在一个泥坑里,大概因为天黑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待在了地里,身上满是泥巴。卢森快跑过去,将弟弟抱起来,两个孩子哭作一团。英子老师把他们带到学校,旁边有空宿舍,给卢林换完衣服后,嘱咐他们早点休息。
那一天过后,英子老师和卢森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了。
卢森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已经3年没有回来了,家里只有爷爷和两个孩子,爷爷平时依靠拉货来支撑生活。自从弟弟会走路时,卢森就将弟弟带在身边,从此也变成“小大人”的角色,弟弟也成了班里的旁听生。
看着卢森,英子老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无忧无虑。大山是村里和外面世界的分界线,在山的这边,是太多像卢森这样的孩子,而卢森,又比其他孩子承担的责任更多。
时间,就像从指尖流过的音符,一转眼支教时间也满了。这天一大早,卢森带着弟弟就来了。“英子老师,你会看着我毕业吗?”卢森慢慢地说。此时,英子老师变成了沉默的那一个人。“走,我们先去教室。”英子岔开话题。
教室里,刘老师已经到了。“今天是英子老师支教的最后一天,大家要上好最后一课!”刘老师说后,英子老师望向座位上的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伤感的气息弥漫。她像往常一样,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英语,下午是音乐、体育。
“大家解散,可以回家啦。”英子老师微笑着说。孩子们不动,她心里也明白。“快回吧,一会儿天要黑了。”她再次说道。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孩子们整齐地唱着。这首歌是英子第一天上课教给孩子们的。“我们能跟你拥抱一下吗?”卢心轻轻问道。英子老师内心一震,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有的孩子哭了,紧紧抱着英子老师不放。第32个,也是最后一个学生,是卢森,“英子老师,谢谢你。”卢森说着,“谢谢英子老师。”旁边的卢林也跟着说。喜悦、悲伤……百感交集似乎可以形容英子现在的心情。
晚上,英子老师准备收拾行李。这时,想起了学生送她的玻璃瓶,小心翼翼打开,看着32颗心。
“喜欢听英子老师唱歌”“老师笑起来很好看”“是会给我们做饭的老师”……“像亲人一般”这是卢森写的,方方正正的字。“希望老师能看我毕业。”这是他写在结尾的最后一句。
第二天,孩子们都来的很早,给支教老师送行。“孩子们,谢谢你们!”英子老师每个字都放慢了说,“我会看着你们毕业的。”她走到卢森身边。“我会看着你毕业的,答应你。”
特邀编辑:董学仁
熊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