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那时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青年的机遇是不是越来越多?特殊教育是否越来越普及?……这些问题,在门子琪的心底都有了美丽的答案。
说到门子琪,我是在中国残联举办的“‘我来北京上大学’邀访·倾听”座谈会上认识她的。当时,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她,逻辑清晰、讲话风趣,瘦小的身躯似乎散发着无尽的力量,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会后与她的短暂交谈才知道她坎坷的经历。
门子琪来自甘肃庆阳,在一岁半左右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急性脊髓灰质炎夺走了健康,右腿从此落下残疾。但她并没有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坚守自己的梦想,经过不懈努力,门子琪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蜕变成蝶。
与子琪的闲聊中,子琪对我说:“北京在我心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她是一方治愈我身体与灵魂的天地,所以我对北京有着特别的感情。今年8月我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人文交流专业录取了,我和全家人都喜极而泣,毕竟高考时想去的城市就是北京,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门子琪的父母一直带着幼小的子琪四处求医,但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病情愈发严重,必须用右手压着右膝盖才能艰难行走。父母背着她以泪洗面,而子琪也是自卑不已。
就在全家几乎陷入绝望之际,他们从网上知道了北京的一位骨科专家,并来到北京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使她从此告别右手压腿走路。
在北京住院的那段时光中,不仅有医生的鼓励,她还结识了许多虽身有残疾但仍积极向上的病友们,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子琪,为其之后的人生道路铺满了希望,让她懂得,虽然有暴风疾雨,但更多的是阳光明媚。现在的门子琪早已不会为自身疾病而顾影自怜,而是会去实现更多目标来充实自己,这都是与那些在北京治病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现在的子琪,已经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这几个月里,门子琪像个小蜜蜂似的不断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参加社团,报名学生工作,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当我问她接下来的打算时,她的眼睛像是瞬间擦亮了一般,坚定地告诉我:“我希望可以进一步深造取得硕士学位,获得知识与技能,继而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推进残健融合,同时希望可以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其他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子琪的这一番话,让我不由得将思绪转到了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所说的一番话,“作为新时代的残疾大学生,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自强自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热情直面挑战,以扎实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希望大家未来都能够在各自领域和科研战线有所进步和贡献,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现在,门子琪对于2035年的期望,国家都已提前作出了部署。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发布,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这可谓是给子琪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子琪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去实现自己的小愿景。此时的她,或许正站在宿舍的窗边,充满期待地展望着2035年的到来吧。
结束与门子琪的一番交谈后,我的心逐渐淡静下来。虽然还是小小少年,但她历经风雨后的成长让我惊叹。时光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2035年,我会期待未来更好的子琪,也期望当下的青年一代始终保持向上的力量,朝着那光走去……
责任编辑:杨月 李慧慧
牟昊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