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诸侯混战,百家争鸣。有人称霸一方,有人辅佐贤良。求才之渴遇上建功之志,碰出多少火花。一览春秋,我独赏鲍叔牙。
鲍叔之识才,实为可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贤才是需要被发现的。鲍叔识出管仲这位才士,对齐桓公成就霸主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想当年,若不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在与项羽的争霸之中哪能最终获得胜利?若无识才之人,才人恐怕只能怀才不遇,无法发挥其一身本领。为何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因为人们更会歌颂给人类带来火种、让火种发挥光与热的普罗米修斯,而不是温暖了人间的火种。只有一双识才懂才的慧眼,才能让人才的作用最大化。
鲍叔之气度,实为可敬。桓公重用管仲,而鲍叔甘居其下,这份谦逊与气量非一般人所能及。曾经的对手,昔日的敌人,鲍叔对于管仲这位曾险些杀死自己主子的人,居然愿意不计前嫌推荐管仲。他珍视管仲的才华,他也佩服管仲的才干,所以甘居其下,让贤才获得应有的位置。鲍叔的气度,让他没有除掉管仲,没有处处为难打压管仲,也让他成就了管仲,成就了桓公的霸业。想当年,武则天所重用的上官婉儿,正是自己死敌的女儿。若不是武则天不计前嫌,爱才重才能容才,她也不会成为一位治国有方的伟大女皇帝。气度,决定高度。鲍叔谦逊、大度、真诚,实为一代贤者。
鲍叔之忠爱,实为可颂。为何用“忠爱”一词,因为我认为鲍叔之忠不仅仅是忠诚。鲍叔一路辅佐齐桓公,不离不弃。若论忠,管仲后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春秋可谓是对公子纠的大不忠。而鲍叔在桓公兵败之时,在桓公夺君位处于劣势之时,都没有因对手看重自己的才华而放弃最初的忠心。鲍叔甚至为了自己辅佐的君王,客观真诚的举荐敌人,承认自己才能不及管仲而退居下位,这种顾大局的做法,都是为了齐桓公由一国之君上升为一代霸主。这种付出,早已超出“忠诚”,这是对主上信任的感激与甘愿奉献。想当初,屈原忠心不改,即使再三被贬也定要苦劝楚王,听闻国破之时悲而投江,此“忠爱”之意,弥足珍贵。
世人赞美管仲才干,称“桓公九合诸侯,管仲之力也”。世人敬仰齐桓公一匡天下,扬大义,展霸主雄风。而鲍叔才不及管仲,成就不及桓公,但凭其识才之慧、气度之大、忠爱之深,足以让我说一句:“真才乃鲍叔也!”
责任编辑:龚蓉梅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4)班 黄婧筠(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