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店无论开在哪里,总有着福建沙县的气息。福建人四海为家,而我们这些不断漂来漂去的人,见多了,吃多了,也渐渐就有了家的感觉。
---------------
公司楼下,有不少餐饮店,我常去的是一家沙县小吃店。有同事问我:“沙县小吃有什么好吃的?你经常吃还不吃腻了?”是的,也会换换其他口味,但几日过后,我仍旧回到沙县小吃店。有些缘分,一旦定下来后,就很难改变。
15年前,我带700元钱,只身从无锡坐火车前往上海。我想做新的“海漂”一族。
来到上海后,我从外滩坐公交车到达杨浦区,在同济大厦找到一个合租房。合租房内房东将三室两厅的屋子分隔成床位租赁区、单间租赁区。而我选择了240元一个月的床位租赁区。由于同济大厦紧挨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故而住在这里的除我之外,都是考研、考博的高才生。我虽然也是个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但我没有那样的宏图远志,我唯一的目的或许就是早日进入文学圈子。文学梦像一条皮鞭,抽打在我这只驽马身上,催促着我奔向上海这座海派文学圣地。
交完床位费后,我身上不足500元。我该怎么办?其时,去上海并非一时冲动,而去上海后如何一步步实现梦想却是个难题。
在宿舍里,有一位来报考体育博士的舍友向我讲过他的经历,他曾有两年骑着三轮车卖书的创业事迹,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年能挣2万元。那时候,我对金钱还没有太多感觉,2万元感觉已经是个庞大数字,于是我从他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到附近的五角场图书批发市场打探了书籍进价,同时去国权路打印了百十张广告,买了胶水,溜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张贴自己草创的“青蛙书店”。当时文印室的老板还对我说:“这个名字不错,青蛙叫声呱呱,这说明你的书店生意一定会呱呱叫!”
尽管宣传单页费用才几分钱一张,但我依旧要省着花。而接下来开销最大的莫过于公交费和吃饭钱。后来,远的地方我尽量不去,都在五角场、复旦、同济或国定路财经大学附近转,而吃饭方面我也对比了几家小饭馆,一家是湖南人开的炒菜馆,一家是十里香馄饨店,一家是兰州牛肉拉面馆,还有一家就是沙县小吃店。价格方面沙县小吃店最划算,于是我大多数时候去沙县吃饭。
沙县老板是福建人,他们家生意很好,常常是从10点就陆续有人进店。去得早,没有商务套餐,只能吃馄饨或面条。我选择咸菜肉丝面,色泽暗沉,但那味道也不错,价格才7元。时值二月,上海的天气还比较冷,对于我一天到晚跑“业务”的人,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吃,简直是奢侈。
生意萧条。我没有钱去进货,无法骑着三轮车挨个学校门口、夜市场去兜售。我采用的方式实际上类似于今天流行的外卖、代购。谁有想要买的书,通过我去采购,然后再售卖给他,赚取中间的差价。
失落之余,我着手写小说,梦想逐渐缩水,希望在大上海有一个立足的方法。当短篇小说《黄色发圈》写完后,我却并不懂得如何投稿,却想出一个办法:给上海作协写信,我希望有老师给予指点。从此,我经常出现在附近的邮局,买信封、写地址、刷浆糊、投邮筒、等回信。然而几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几周过去了,杳无音信。这时候,我终于在一天晚上卖出了第一本书,15元。
为了给自己庆贺一下,我去沙县小吃特意点了一碗上午套餐、一盅汤。可是等结账时,老板拿着那两张纸币,翻看了半晌,递到我手中。我再看那两张纸币,十元和五元,十元纸币是当时广为流通的,但就像面条一样软塌塌的;五元纸币市面上早已“失传”,就其手感而言,显然有假币的嫌疑。老板问我这钱从哪里来的,我一五一十讲给他听。多日混饭于此,我们也差不多成了朋友。他犹豫过后,还是收下了这两张纸币,以后再去吃饭,他也不提旧事,仿佛从未有过这个小插曲。
进入3月,又将交新的床位费,而我即将囊中告罄了。我决定做最后一搏,带着自己誊抄好的短篇小说,和一部刚校对完的长篇《盛名由此而始》冒雨转车去巨鹿路675号。结果看门老人说周六无人值班。我欲闯进去,却被他几次拦下。站在路对面,站在风雨里,我再次感觉漂泊中的无助,理想有时候与幻梦一步之遥。
回到宿舍后,我的衣服、包、小说稿纸全部淋湿,贴在一起,字迹模糊,犹如溺水而亡的生命。当我颓唐地走进沙县小吃店时,店内十分冷清,老板坐在收银台内点数着半天的收入。
看见我一身湿透,吃了一惊。他十分关心,问我怎么回事,而我只是苦笑,并不解释。这是我最后一次走进他的店内,我狠狠地啃了一只鸡腿,喝了一碗汤,大有不把身上的钱都用完不解气的冲动。两年后,我故地重游,想带着朋友去吃一碗沙县小吃,却发现那家门头已经改作他用,不知那位大哥去了何处。低头想想,不禁怆然,在偌大的城市里,我们无论成功失败,终究是个漂泊旅人。
今天,早起,我看着窗外不远处的铁轨上,一辆火车疾驰而去,它穿透了雾气,雾气又迅速将它围裹。不禁想起苏东坡那句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何人不行人?何人不匆匆?
从青年步入中年,我感谢一路上所见所进的沙县小吃店,因为无论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远小县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店面虽小,也不够华丽,但它们始终保持着统一的装修风格、相对统一的消费价格。沙县小吃店无论开在哪里,总有着福建沙县的气息。福建人四海为家,而我们这些不断漂来漂去的人,见多了,吃多了,也渐渐就有了家的感觉。正如我现在常去的这家沙县小吃店,每到中午去吃馄饨、面条、套餐、炒饭时,又怎么没有家的感觉呢?我们处熟了,老板知道我的喜好,而我也渐渐听懂了老板的乡音,老板的一些故事。
沙县小吃,它是螺蛳壳里做故乡啊……
责任编辑:龚蓉梅
刘鹏(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