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寻味沙县

华侨大学文学院学生 崔子璇(21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15日   01 版)

    扫一扫,看视频,三分钟看沙县小吃是怎样“占领全国”的。

11月23日,在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老师(左二)在教学员制作沙县小吃。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持之以恒培育“小吃大产业”,沙县小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势头迅猛的富民支柱产业。从低端粗放经营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发展,创新让沙县小吃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沙县小吃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近500亿元,并带动了物流配送、餐饮服务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沙县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小城,有最朴实的生活,也有最独特的美味,那些走出去的成了乡音,走不出去的便化作了乡味。

    ---------------

    破旧店面里平平无奇的拌面、馄饨和蒸饺,甚至还有几把会粘在屁股上的四角圆凳,来到福建之前,这构成了我对沙县小吃的全部看法。但是三明的朋友总说:“除了沙县,其他都是冒牌货。”所以,择一个周末,携一份轻便,驶向沙县的动车上就多了一位外乡人。

    抵达三明北站的时候是中午十一点,是阳光最明媚的时刻。刚下车,惊喜便盈怀而入。这个并不出名的城市拥有一个宁静又整洁的动车站,没有厦门站那样的嘈杂和忙碌,似乎一切人声的喧嚷都在这里按下了静音键,使得行李箱滑轮与地面的协奏曲在这小小的车站显得格外悠扬。大概都是些周末归家的人吧,回到小城来,吃一顿妈妈做的家常饭。

    公交车大概坐了半个小时后,我在府前广场站下了车。沙县不大,正宗的手艺店也基本上都在府前路的周围,于是剩下的行程我决定用脚步去丈量。

    麦与豆

    北方的烧麦是肉馅的,江南的烧麦是糯米的,而沙县的烧麦是水晶粉丝馅的。沙县的烧麦有其独特的外形,透明的外皮包裹着晶莹的粉丝,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颗切割多面的玻璃球。在狭窄的店面里,四位阿姨在角落里娴熟地挥动手指,一屉出笼又是一屉,对于她们而言,时间或许就是这一颗颗烧麦与水蒸气的对话。

    在沙县吃烧麦,要蘸豆豉油才最美味。豆豉油,看起来墨黑黑,其实淡口鲜香,是做沙县豆腐的附属品。因为不能隔夜,豆豉油总是要当天现做。走不出去的美食文化,就这样在一盏碟子里孕育着本地人的乡土记忆。

    单吃烧麦不免觉得缺点什么,这时候便要再点上一份烫嘴豆腐才好,汤水咣当地吃出生活的热乎劲儿来。烫嘴豆腐其实就是豆腐汤,吃起来是北方老豆腐的口感,汤底要用猪骨、蛏干、目鱼干、黄花菜等熬煮,清淡而鲜甜。制作过程简单,只是把各种主配料一起投放在汤锅里,唯一一点技艺,就是要小火慢炖出老汤;也只有这样,煮好的豆腐才能保持口感有嚼劲的同时又不粗糙干涩。

    如果说烫嘴豆腐是对岁月的平静品尝,那金包银便贯注了沙县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待。老板说,金包银是沙县一道知名小吃,具体做法是豆腐,切成小片,两片中间包上木耳、香菇、肉末、粉丝、香葱等各种馅料,裹上蛋粉糊下油锅油炸果腹。因为成品外面是金黄色,而里面雪白,就称为“金包银”。

    沙县人似乎对豆腐格外情有独钟,不仅吃饭有烫嘴豆腐、豆腐丸子,就连零嘴也是黄豆干。在沙县城关的老巷子里有很多小摊在售卖黄豆干。一碟豆干,用手捏碎,掰成一小块,然后沾着沙县独有的特制豆豉油和小尖椒,味道特别地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吃着茴香豆,喝着小酒的惬意大概也是如此吧。

    稻与粟

    班厝巷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明的巷子,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平常的生活,吃到最地道的小吃。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小推车,市井的气息就如此蔓延开来。有时甚至无须细嗅这种平凡与家常从何而来,“米冻皮出摊了”,这样一句远处传来的吆喝声,便足以把大地的芳香唤进你的视野。

    米冻皮有点像北方的凉皮,又有些像广东的肠粉。但本地人自有他们的一番形容——米冻皮热热,酱油辣椒,豆豉油滑滑,又香又辣。米冻皮和肠粉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将早稻米浸泡一晚,加冷米饭一起磨成米浆。冷米饭,在客家里叫饭芡,加入适量,可让米冻皮口感更加爽滑。磨好的米浆,倒在一个宽约四十厘米的铁皮平底盘中,放在烧沸的水上,盖上锅盖,隔着铁皮,米浆被加热至熟。旺火煮一分钟后,掀开锅盖,一片蒸腾氤氲中,看到米冻皮鼓起大泡,即可将铁盘从锅中取出,用筷子将滑而薄的米冻皮扒拉下来,自然形成小卷。豆豉油就是沙县小吃的灵魂,酱汁一勺浇下去,米冻皮就可以端上餐桌等待品尝,青翠的小葱段和蒜泥即将开始与米冻皮的爱恨纠葛。

    喜粿是沙县立夏的时令小吃,老人说“夏天到来,百种落地,喜粿米冻,丰收有梦”。人们吃喜粿,吃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丰收的希望。喜粿的皮也是米浆做的,软弹却不粘牙,像是一个包了肉馅的大水饺。不过,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找到弄堂里那个坚持用红米做喜粿的阿姨,去听她讲一讲她和这座小城、这片土地的故事。

    米与面的融合是沙县带给我最大的惊喜,仿佛同时站在平原与丘陵中对稻谷和麦田致以敬意,感谢土地的馈赠,亦为人的创造欣喜。花椒饼系地方方言的音变。出于古代北方汉族的烧饼,沙县人将有芝麻的咸饼叫花椒饼,没有芝麻的叫光饼。

    由于饼心沾油,所以烘烤遇热膨胀后中空,食用时可以视个人的喜爱夹入配料,在沙县最常见的是加入粉蒸肉或者酒糟炒鲜笋。粉蒸肉香而不腻,夹到芝麻饼里再微微加一勺辣椒水,在肉香的陪伴下,让大米、小米和小麦这三种中华大地上的谷物带给味蕾的享受一并涌入生命,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

    走出巷子时,巷口的沙县烙粑还在吱吱作响。阿姨很少主动吆喝,只是在我们走近的时候掀开锅盖,问一句,要不要吃。那和北方煎饼相似的外形,让人内心不禁揣摩:大概与沙县始祖从中原南迁,随同而来的饮食习惯有关吧。

    饮食文化的神奇之处便在于此,有时候,两个不同地区的人说着同一样东西却用着不同的名字,等到形容出大概来才突然发现原来分享的是同一种味道。就像我说起清明节家里要做的咸食,大家都云里雾里,可我若是称它面饼,很多人都会在家乡美食里找到相同的味觉记忆。

    沙县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小城,有最朴实的生活,也有最独特的美味,那些走出去的成了乡音,走不出去的便化作了乡味。物价飞涨的如今,在沙县用十块钱依然可以填饱肚子,抚慰味蕾。也许,这才是沙县小吃的魅力,既足以温饱,又足以生活。

    责任编辑:龚蓉梅

诗人阿紫的写作初心
移动互联时代,中国“网文出海”还要做好哪些事
跨人称写作:谁是说故事的人
寻味沙县
IP转化是一种再创作
《棋魂》:日漫到国剧的穿梭
续断桥(中篇小说节选)
曾经少年(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