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梯田看庄浪,庄浪梯田数赵墩。
尚未及赵墩之时,赵墩乡的大名就响彻心间,脑海中也不由得在想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竟然敢在“梯田王国”中排第一的美誉!
清晨,从甘肃平凉市庄浪县县城前往赵墩的路上,依稀开始下起小雨,车子又行进了几里山路,绒毛小雨也开始变得大了起来,等到了半山腰,急促的雨滴便也似我的心情一样,热烈了起来,概都因为这苍苍郁郁、漫山遍野的绿。
是的,很难想象,在黄土地上,能看到这样的翠绿,从山头到山脚,一块块、一条条的梯田中,栽满了苹果树。果树的叶子绿,七月底的青苹果也绿,甚至天空中落下的雨滴,那布满天空的云朵,周遭空间,也全都成了生命的绿色!
是的,这苍苍郁郁的绿,既是这片黄土地的新生机,也是生活在这块狭窄、封闭的土地上的几十万老百姓的新生命。靠着种植苹果,赵墩乃至庄浪的老百姓从贫困走入小康,从靠天吃饭实现而今的与天与地夺食争利!
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抒情,车子继续往前行驶,路也越来越难行,也越来越陡峭,经过近半个多小时的爬山,车队停在了山巅一处开阔地,极目远望,此时,梯田王国的真面目也才揭晓。
从近处看,是一条条在山间蜿蜒盘旋着的卧龙,放远处看,则像是登临天际的一级级长梯,连着山下河流冲刷出来的河谷沟壑,连着那云雾缭绕的天际。看着看着,整个人都沉浸在其中,伴着雨水和泥土的气息,真正觉得这是鬼斧神工一般。
震撼?
奇迹?
我想这一块块梯田,用人类文明史中任何一个夸张、赞美的词语来形容都不为过,若不是亲眼所见,谁又能信仅仅靠着人力,竟能在群山峻岭之间,敲打出如此壮丽景象?
曾经“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很难达百斤”,而今“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
此刻我的眼前,不由得又浮现出几十年前,赵墩人在这黄土塬畔扬着铁锹里的一方方土,小推车肩拉手推、呼儿嘿呦的情景,不由得又浮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打着煤油灯、顶着风、冒着雨也要和这苦了百代赵墩人的黄土地拼死一决的画面!
天道酬勤,赵墩人的这股子狠劲儿,撼山动地,凭着这劲头,赵墩人摆脱了吃不饱饭、养不活人的困境,而进入新时期以来,赵墩人又凭借着这股子狠劲儿,在黄土沟壑中,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赵墩人民变荒山为良田,变秃山为绿山,既养活了肚子,又获得了新生。而在我看来,大修梯田的意义也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这股子梯田精神已经融入了赵墩千家万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墩走出了上千名大学生,家家户户崇文尚礼,而我想这大概也和梯田精神脱不了关系。
今年初春,市文联驻村干部赵睿同志联系我资助八名赵墩的贫困大学生和研究生,我当时欣然同意,因为这是一件善事好事,当做该做。捐赠结束之后,赵睿想让我给受赠者说一些寄语,但是我担心自己的身份和成长经历反而影响了这些学生该有的人生规划,所以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在离开赵墩的时候,我站在黄土坡头,凝望远处郁郁葱葱的牛斗山,心底里期盼他们在走出这黄土大山的同时,将来也能为赵墩的发展贡献些许力量,即便是不再回来,那也要把梯田精神带出去,把这股子劲儿传下去。
胡说,原名刘金龙,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网络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 、常务副主席,平凉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网络作家“禾苗”助学公益活动发起人,作品《凤袍不加身》荣获第三届网文之王年度百强作品;作品《反恐特战队之天狼》位列爱奇艺文学畅销榜前列;作品《山根》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责任编辑:龚蓉梅
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