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松缘

何龙飞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22日   07 版)

    这辈子,我们注定与松有缘。

    儿时的故乡多山,山上多松。虽然经历两次搬家,但每个家都安在山林边,与松为伴。为此,父亲以为:我家与松确有缘分,值得珍惜。

    母亲认为父亲的话在理,就与父亲一道,渐渐地喜爱上了松。是啊,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松都绿意盎然,不单洒脱视觉,还惬意心灵,怎叫人不喜欢呢!特别是春天,松会开花,长出小松果,到了秋天,松果会熟,煞是美丽而可爱;一有空,父母就会到山林里瞅瞅松,摸摸松,闻闻淡淡的松香,那才叫爽呢!就连吃饭时,也不忘端上饭碗,到山林边仰望松,行上注目礼,由衷地表达热爱和敬意;秋冬时节,松针金黄后掉落地上,铺成厚厚的“地毯”。父母踩上去,软绵绵的感觉,心里格外舒畅。再用刮耙把松针捞拢来,装进背篼里,一背背地背回去作“发火柴”,着实令父母欣慰不已;备好竹竿,绑上镰刀,站在松下,勾干枯松枝,捆成捆,背、挑回家去烧,也很安逸;砍来的松划成块子柴,一架架地风干后,便是春节煮炖腊肉的“催火柴”,岂不美哉!加之,松是木中“佼佼者”,做家具、松油烛十分理想,作为木匠的父亲怎能不青睐!所以,父母会逢人便说松的好,爱松的情愫可见一斑。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我和弟弟受到父母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松。

    看,我们学着父母的样子,吃饭时爱端碗到松下,边欣赏松边吃饭,别有一番情趣;不好玩的时候,我们进入山林,来到松下,拉、攀着松钉爬松,如果没有松钉或松钉太短,则双脚夹住松,双手抱住松,身子向上伸,努力向上爬。这种“蜗牛式”的爬松,看起来慢,但要不了多久,也能爬上松顶端,找到“成就感”。玩得差不多了,就手脚并用,抱、夹松下滑到地上,心里倍感畅然。不过,按照父母的提醒,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不得不认真践行,确保了爬松玩的安然无恙。

    尤其是屋檐外山林边有两棵松,大如瓷盆,高近二十米,可谓高大之松。我们充满好奇,渴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爬上去,体现男子汉的“本事”,寻觅那上面的乐子。

    终于,因有了先前爬松的经验,我们爬大松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爬上了大松顶端。那里有几根大枝丫,相互交织成“天然床”,可供我们轮流睡在上面,看松针间斑驳的阳光,听风儿掀起的阵阵松涛,实在是美妙而心满意足。真的抑制不住激动了,我们会在上面唱儿歌,那神情何等欣喜,那声音何等稚嫩,那心境何等美好!

    “睡”、唱够了,我们才从松顶下来,满心的欢喜,怎一个乐字了得。

    除了像父母那样勾、捞、捆、背、烧松柴外,我们还爱在秋冬去捡松果。那些松果熟透了,呈干枯状,不经意间就掉落地上,或袒露着,或若隐若现于松针间,或被松针埋没。不管怎样,我们都爱捡松果,那一颗颗如鸡蛋大小的松果堆在一起,见证了我们的“成绩”,鼓舞了我们的士气。若发现有松子,就掏出来吃,可香了。再把松果们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里墙壁上作为点缀,无疑是一道别致的“风景”,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意。到了冬天,把那些储藏的松果拿出来烧、烤火,也能让我们倍感温暖,喜爱且感激不已。

    到了读书的年龄,在语文老师的教授下,在《唐诗三百首》等书刊的熏陶下,我们会诵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等咏松诗句,而且悟出了松高洁、顽强、勇敢、坚毅的品格,不能不顶礼膜拜,发誓要做像松一样的人。

    父母知道我们的理想后,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哪怕是家里没有钱供我们读书了,就去借乃至到信用社贷款,也在所不辞;哪怕是有不少闲言碎语袭来,也动摇不了父母供我们复读的信心和决心;哪怕是我们屡次失败,父母也会一如既往地劝导我们重整旗鼓,争取胜利。

    苦尽甘来。我们终于成长为一棵棵“松”,令自己及父母感到荣光,以至于每次看、读、谈到松,我们都会兴奋、感恩,就像见到父母一样亲切,就像感恩父母一样真挚。有人不解地问我们:何必那么认真嘛!我们听后,坦然相告:谁叫我们与松那么有缘,那么投缘!

    于是,我们专注地看松,虔诚地听阵阵松涛,满怀激情地写松,浓墨重彩地画松,发自肺腑地议松,言为心声地赞松,热心热场地护松,打心眼里爱松,珍惜着难得的松缘,以进一步诠释眷恋、致敬、珍惜、感恩的真谛。

    责任编辑:谢宛霏

冬声起
松缘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