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重返保宁门

吴重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22日   01 版)

    吴重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曾任婺城区作协副主席。(罗雪村/绘)

    我没想到会在知天命之年与金华保宁门来一次猝不及防的重逢。我更没想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学艺术界的二十多名同仁会现场见证我重返保宁门的全过程。

    庚子佛手飘香时节,我率“诗画中国行”采风团走进浙江金华婺城。“咱们在保宁门会合吧!”婺城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张明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近二十年前。

    我在金华市婺城区居住生活了十余年。这期间,参与并见证了发生在金华的许多文化事件,而保宁门征联,则是其中的一件。

    位于婺江北岸、八咏老街尽头的保宁门是金华鼓楼的正门,古代城楼两旁建有城墙,而重建后的保宁门是有楼却没有墙。保宁门,顾名思义是保护人民安宁的一扇门,平时报更报警,防火防盗;战时瞭望敌阵,鼓角连营。

    作为古子城复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市委市政府在原址废墟上重建保宁门。保宁门底部采用青石须弥座,上部青砖浆砌,拱券式门洞,北侧内登石阶而上,城楼为歇山重檐式二层楼阁式木结构。

    保宁门重建成功,金华市委市政府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对联以记其盛。当时我在金华日报社工作,写下“一门胜迹千年阅,三代鸿恩八婺滋”一联投稿。经过专家的匿名评审,此联被高悬于城楼二层入口处,成为“保宁门上第一联”。

    后来,我因工作调动去了杭州,接下来又去了北京,辗转他乡。保宁门上的对联在天光和风雨中傲然挺立,一年又一年。它是静默的,在静默中期待着他的故人。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保宁门像一尊伟岸无比的石像,俯视着途经于此的芸芸众生。

    多年以后,重新审视自己当年创作的对联,感觉意境太“平”了一点。“一门胜迹千年阅”,陈述的虽是客观事实,但没有保宁门独特的人文标志。“三代鸿恩八婺滋”,我本意阐述的是吴越国“三代五王”的史实,但放在保宁门上还是缺乏针对性。文学即人学。经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以今日之我,视昨日之我,虽然有许多不足,但一直在完善之中。诚如这副保宁门上的对联,只有真正成为“一门胜迹”,才能承受历史风云的检阅。

    一座楼、一扇门、一副对联。保宁门是金华文化的一个坐标,也是我精神原乡的一个坐标。二十岁那年,我一个人办起了一份油印小报《大溪青年》。像我一样,很多同时代的小伙伴都做过“文学梦”,长大后大家各奔东西,但是我们曾经的文学梦,一定会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成“心香一瓣”。

    重返保宁门,让我有“故友重逢”般的欣喜。

    在保宁门楼下的广场上,有一位老人在唱歌,唱腔里有“浦江乱弹”的意味。他站在一处高台上,引吭高歌,旁若无人,引得许多游客驻足观看。当我与老人的目光相遇,两个人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原来是我的老朋友张有光!

    我18岁时到家乡浦江县平安乡政府工作,一开始当报道员,后来当文化员、团委副书记,曾经有一段时间,又兼任乡文书一职,因此与村干部打交道比较多。当时的平安乡宋溪村党支部书记张有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衣着简朴,长相憨厚,做事极有条理。每逢乡政府开会,他总是早早地来到会场。领导讲话时,他听得专注,记得认真。我曾看过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正楷钢笔字,每段起首空两格,规规矩矩,一清二楚。

    张有光的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均在金华工作,因此他也随子女定居在金华婺城区。一晃过去二十多年,张有光早已成为婺城人。他创作了多种歌曲,助力金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我邀请他为采风团成员现场演奏一曲,他大大方方地登上附近的高台,扯开喉咙就唱起了由他本人作词作曲的《歌颂浙中金华好风光》:“天下的风光哪儿最美?浙中金华最美丽。南有九峰山,北有双龙洞,黄大仙故乡有灵气……”

    这是一位比我年长25岁的旧友,也是我青葱岁月的见证人之一。张有光的先人张孟兼,明洪武年间曾任太常寺丞,为官清正,疾恶如仇。刘伯温曾评价张孟兼“才甚俊、奇气烨然”。张有光颇有乃祖风范。因历史条件所限,他虽然只读到小学四年级,但自学不辍。他爱好音乐,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村里逢年过节组织什锦班和迎灯龙等活动,张有光都是领头人。成为婺城居民之后,张有光有感于“花满婺城幸福城”的建设成就,编写了多首歌颂婺城市民美好生活的歌曲,并自告奋勇组织小区老人演唱。

    在张有光身上,我看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因为爱好写作和音乐,张有光拥有了不同于一般农民的多彩人生。子女孝顺,给了老人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环境,使得他有时间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在音乐创作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

    保宁门见证了我与张有光的重逢,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文化恒久远,一联永流传”。在无情的时光面前,个人的力量虽然十分有限,但只要我们保持一份进取之心,一定能在时光的沙漏里留下自己的痕迹。世纪初年,婺城区作家协会成立,我被推选为副主席,使我有幸受到婺城历史文化的深度浸润。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有一扇“保宁门”存在的。那是我们的心灵之门,那是故乡连绵无尽的山峦,那是亲友们永远炽热的目光。婺城乃八婺首府、金星与婺女星争华之地,人杰地灵。打开保宁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满头大汗地奔跑在婺城的大街小巷,为了抢新闻而伏案疾书……那是拥有多么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扇门啊!

    “楼头凭栏极目望,遥听鸿雁又一声;婺城古今有美誉,说与天下细细听”——著名诗人曹宇翔在金华保宁门前写下的诗句,表达了采风团成员的共同心声。保宁门外有田野万顷,保宁门内有车水马龙。保宁门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印记。

    重返保宁门,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漂泊的云彩重返故乡的天空。当年,我从金华调到杭州工作,跟保宁门没有过一个挥手告别的仪式。刻在保宁门梁柱上的对联,默默地感受着每一天途经此处的天光和雨露,一如保宁门不远处静静流淌的婺江水。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依然奔波在走南闯北的路上,而保宁门,就像一位无言而深沉的巨人,站在故乡的原野之上,注视着我,给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周伟

张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作,与读者共成长
“内蒙古闪小说印象”引发热议
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意识流
重返保宁门
赵墩梯田变奏曲
冰河入梦(散文)
猫咪记事本(童话)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