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舌尖上的早晨

朱劲涛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1月12日   07 版)

    人生在世,不过是吃喝二字,可最有“滋味”的恰恰也正是这两个字。

    在金华这座城市,吃是很郑重的一件事。生活在这“鱼米之乡”,大自然是慷慨的,这里的人们只要手脚稍加勤快,总能从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开垦出一片希望,从水网密布的河道鱼塘打捞起一份富足,也成就了金华人悠闲好吃的生活。

    金华人对早餐尤为重视。烧饼、油条、豆浆,麻球、饭团、馄饨,干的、稀的、炸的、腌的、蒸的、煮的……要想尽兴地吃上一顿早餐,从排队到抹完嘴走出去,没有半小时恐怕不能称为“吃得尽兴”。

    越是受人追捧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烧饼油条,中国人早餐“标配”之一,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做法和工艺,但这并不妨碍这对“黄金搭档”在金华早餐界的江湖地位。尤其是上了点年岁的店铺,特别钟情于这份面点手艺。砖石垒成的火炉里,炭火在咆哮,做烧饼的师傅将面团拉成“长条”,里面裹着葱花,外面点缀芝麻,并用刀均匀的切段儿,之后便可把美味交付炉火。这看似粗犷的制作工艺,极考验手艺,师傅一手托着面饼,一手从旁边的大碗里沾点盐水,双手互换拍打着柔软的面饼,直至略微湿润,于电光火石之间瞅准炉壁的空当处将面饼一贴。而出炉的时机全屏老师傅的一双眼,待面饼表面泛出焦黄色泽,用铁钳贴着烧饼和炉壁的粘连处一铲,顺势将之夹出炉膛,几十年的工夫全在一贴、一铲、一夹之间。待热气稍散,美味便被焦急的食客一一“认领”。

    别地的烧饼大抵是圆形的,金华人更愿意把它做成长方形。师傅会把烧饼切开,方便食客“夹”入油条。这油条也有讲究,必须是刚从油锅里捞上来的,就为吃一口“松脆”。外层是烧饼的软糯,内层是油条的松脆,丰富的口感,考验着食客的牙口。二者的“天作之合”在人们口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量词——“一副”。

    众多大口咀嚼的食客,往往都会点份豆浆与烧饼相配。豆浆的口味大抵分为甜、咸、淡三种。小时候,我喜欢喝甜味的,许是只要吃着甜甜的东西,生活大约就是甜的了。年龄逐增,开始偏爱咸味中丰富的味觉层次。一汤匙鲜酱油、一把香葱,是咸豆浆的灵魂。老板拿起铜勺,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豆浆,高高举起冲进碗里,不多不少正好一大碗,酱油的浓香和葱的清香,被飞流而下的热浆引爆,在我看来这是技术,也是艺术。从厨房到餐桌,一碗滚烫的豆浆端到食客面前可有讲究,功夫好的师傅步履生风,豆浆一滴不撒。他们大拇指扶搪瓷碗,其余四指托着碗底,同时侧着身子,曲起手臂,嚷着“酿介哦”,防着店内来来往往的食客不留神撞上,这充满烟火味的早餐店里,也弥漫着“人情味”。喝一口热浆,嚼一口烧饼,吃到忘情处,常常满头大汗,纷纷宽衣解带,身材有多少“花头”,大抵可见分晓。

    一千双手,成就一千种味道。金华的早餐店大多冠以自家的姓氏名号,如王日顺号、边记、方记、李家……这是对自家祖传手艺的自信。祖先的智慧,师傅的秘诀,父子的传授,食客的回味,味蕾绽放的瞬间,无一不是用心创造、生生不息。

    早晨的阳光是慵懒的,总是舍不得从人们的碗边溜走。人们很少将早餐称为“早点”,或许是不愿意催促一天中最美妙的“等待”,更不愿辜负这份吃出来的“温暖”。因为,锅碗瓢盆里盛满了朴素平淡的人生,而烧饼、油条、豆浆之类的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责任编辑:谢宛霏

舌尖上的早晨
在黔江遇见棕榈树
沁水之畔的小城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