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阅读·感悟

陪我走过的路(随笔)

北京中学八年级(3)班 王懿昕(1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1月19日   15 版)

    那是一个温暖的冬日,我钻到书桌底下收拾图书。在最角落的地方,找到了几本陈旧的书,大概是2000年出版的“少年版世界文学名著”。其中一本封面写着《简·爱》,且印有古典人物的画像,它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时,我才二年级,还不认识太多复杂的汉字,只能依靠拼音辅助阅读,但童话、绘本有点无法满足我的需求,而《简·爱》这本书的出现,恰为我的生活打开了新的一扇窗。

    少年版的《简·爱》是有注音的,我立马捧在手心阅读。书中的语言极具魅力,一下把我吸引住了,让我孜孜不倦地阅读,想要揭晓后面的情节。那个寒假,我一口气读完了少年版《简·爱》,又接着阅读了与它一同“出现”的其他几本书——少年版《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等等,填补了完成假期作业后的空虚。

    初读《简·爱》带给我诸多惊喜与感悟,那是我第一次阅读有大篇幅文字的小说,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爱情”这个词,与我所读过的那些绘本和听过的童话故事不同,这本书中的“爱情”不是像王子公主那样虚无,也不是像远古传说中那样的扑朔迷离,它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最初是相互厌恶的,他们的周旋、对话、博弈、“步步为营”到精神上的契合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另外,我也隐隐约约、懵懵懂懂感受到一个女性独立、自强的形象,我暗暗地把简·爱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偶像。至今,我仍记得封面上,简·爱身材瘦削、衣着朴素却扬起下颌、目光笃定的形象。

    《简·爱》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阅读经典的大门,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学校广播中“徜徉在书海中”那种真切的感觉。除了这方面题材的书,我也尝试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类具有革命色彩和时代意义的小说;《小海蒂》《秘密花园》《爱的教育》这些较为天真烂漫、温馨的故事;《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让人心情沉重,感慨唏嘘的书;《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科幻、探险题材的小说。这些经典,从《简·爱》开始,一本本来到我的书架,弥补了我童年生活的大部分空白。

    虽然这些书是“经典”,但我的阅读,与它们“大部头”的名号无关,纯粹觉得它们写得精彩、有趣,引人入胜。吸引我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引起我的共鸣,在某些时刻,成为我的慰藉。那时,因为我还“太年轻”,我的很多想法得不到大人的重视、肯定,每当这时,想想简·爱童年不被理解的经历,我的心就平静多了;当我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被老师斥责,满肚子委屈,却无处倾诉时,我就想想简·爱在洛伍德学校的遭遇,想想她的坚韧和顽强;当我被孤立、感到孤独时,当我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时,我都会翻开《简·爱》,看看我的“偶像”是怎么做的它告诉我:“你,并不孤单。”

    《简·爱》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存在于我的生活中,成为我幼小心灵的精神支柱,陪伴我走过成长路上的一处处“逆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简·爱》见证着我的成长,并逐渐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小时候读《简·爱》,并未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内容。例如:书中关于男女主人公见面时“脸红心跳”的神态、心理描写,我是进入青春期之后,才真正理解了的;还有,二年级时的我,读到结局,总觉得并不圆满,印象里,一定要像王子公主一样“登对”才算“圆满”,而简·爱和罗伯特先生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太多,留下了遗憾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在不断地探索,试错中,人总会失去一些东西,得到另一些东西,怎样也无法做到“两全其美”,这就是人生。渐渐地,我也释怀了,再遇到儿时“不共戴天”的同伴,也能“一笑泯恩仇”。

    如今我八年级了,即将结束初中的学业。当《简·爱》作为课标内的必读书目出现在考试范围中,引发了身边同学的激烈讨论:由于罗切斯特“疯夫人”的存在,他们有些“质疑”罗切斯特先生的“人品”,争论他是否属于标准意义上的“渣男”。我不参与讨论,但我清楚地知道,无论他们讨论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同学们对《简·爱》的喜爱,因为,这本书主要还是围绕简·爱展开的,一路也都是简·爱独自走来的,罗切斯特就算是“男一号”,充其量也不过是简·爱人生中的一个过客。

    正如六年级毕业时,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人生路漫漫,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陪你一路走下来的,只有你自己。”

    责任编辑:龚蓉梅

陪我走过的路(随笔)
在2021年初始,开始新的征途(随笔)
小笼汤包的情意(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