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送你一朵小红花》围绕两个抗癌家庭的两组生活轨迹,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现实故事,思考和直面了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人生命题。特殊的2020年,疫情曾带给我们恐惧,却似乎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别样含义。在这个影片中,许多青年读者看到了生活不同的切面,生命教育、病痛中的爱、苦难中的自渡,本期青年影评,来看Z世代青年眼中的《送你一朵小红花》。
——————————
爱是治愈病痛的良药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任唯萱(20岁)
“想象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爱和珍惜。”在世间唯有爱不可辜负,活泼天真的乐观主义者马小远用她的善良打动了悲观主义的韦一航。这份在青春萌芽中的爱情,治愈了对人生失去热情和兴趣的韦一航,让他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因为被爱所以知道如何去爱人,所以马小远和他爸爸一样,可以一次又一次不计得失,反复安排,帮他走出阴霾。这份双向奔赴的爱情让他们在受到伤害后彼此舔舐伤口,有着青春的勇敢和羞涩。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学长,可是我没有马小远勇敢,只是一直默默地喜欢着他,会刻意去制造偶遇,看见他看着我就会不自觉地脸红心跳加速,留心和他有关的一切,甚至在百度上搜他的名字,想要更加地了解他,但我一直都对感情不勇敢。也正是因为这份喜欢,让我不断努力去提升自己,竞选班干部,参加学校电台……和室友一起去看电影的时候,室友一直说让我学着点。我希望下一次看见他,我可以像马小远一样勇敢。
在家庭中,韦一航的父母给他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爱始终伴随着韦一航和马小远。教育家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韦一航问到他们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父母并没有消极得仿佛失去了全世界的表现,而是将他们的一天记录下来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告诉孩子,无论生活是否充满磨难,每个人都会经历失去,面对失去的恐惧,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分钟,珍惜眼前人。其实人生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卡夫卡一直在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但是至死都没有探求出结果,因为生命是无法被探求和思考的,它只能被发现和感知,生活给予我们苦痛,但是我们可以报之以歌。
在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在这些病例中,生病的不仅仅是病人本身,更是周围的人。我们并不用去害怕病魔,每个健康的我们身上都栖息着死亡,每个将死之人都孕育着永恒的生命。只要坚持爱和希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生命的长度本就有限,不如让人生走得更加有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生活有千难万难,但千万别放弃,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或许我们早晚都会失去拥有的一切,我们能做到就是用力去生活,认真去爱,把握每分每秒或许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一个平行的时空,那里春暖花开,不落雪,没有风,是亘古不变的地方。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简单而美好,平凡的我们,每天都在过着,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所无法企及的生活。
最后,不要放弃爱与希望,每一个逆行和生命抗争的,勇敢的人,都值得被奖励一朵“小红花”。
——————————
从苦难中发现快乐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范紫怡
没有人能获得永远的幸福,甚至快乐也只占生活中很小一部分的比重,人们很多时候都有形无形地被“痛苦”二字包围裹挟着。有些人,先天患有难愈的疾病,与病魔的抗争填满了他们的生活;有些人,汲汲在社会底层,肩负着家庭和生活的重压,风里雨里的奔波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还有些人,他们上一秒还快乐着,下一秒却被某种突如其来的厄运击溃,不幸成为一句“世事无常”的验证者。就像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前,我们绝不会想到会有一种病毒可以在人类引以为傲的高科技时代如此猖獗,自诩为“造物者”的人类,远远比我们料想的要脆弱。
世事无常,众生皆苦,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且在这样一个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的时代,人们永远不能希求他人代为感知、代为承受自己的痛苦,唯有自渡,自我救赎,能让人超越自己的苦乐,决定自己的悲欢。就像在影片中,渡人的马小远病情恶化,离开人世,韦一航失去了这样一个可以带给他希望和爱的救赎者。当这个曾一度照亮他灰白天际的流星最终远去,他一度悲痛欲绝,但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生活,他相信“面对失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于是他独自走向探索的旅途,继续相信理想中的平行时空,最后拯救了他自己的,是他自己。
何以自渡?对一个生死无常的病人来说,可能就像是影片里所要传达的,珍惜当下,珍惜已经持有的幸福,珍惜那些不会因为疾病而褪色半分的爱,对还能拥有的每一天抱有热情和希望,在每一个还能启航的日子启航;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没有致命的病痛,却在谋生的压力下兀兀穷年,经历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痛苦,他们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珍惜,还有尝试去发现,以豁达之心让自己从苦难中发现快乐。
——————————
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认真地过好每一刻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王欣
近期,《送你一朵小红花》与《心灵奇旅》两部电影引起了热议,许多观众都表示在观影过程中笑泪齐飞,感悟颇深。
《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两个癌症患者韦一航和马小远的故事。具有同样境遇的韦一航和马小远心境就像是两个极端,在日渐亲密的相处中,马小远一步步带着韦一航逐渐接受了死亡和失去,重新对生命燃起了希望。
而在皮克斯出品的《心灵奇旅》中,故事则围绕着热爱爵士乐的Joe展开,一个意外让他从纽约的街道来到了“生之来处”。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决心要回到地球的乔伊认识了一个几千年都没有出生的灵魂“22”,“22”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随着乔伊不断试图向“22”展示生命的精彩之处,Joe也领会到了生命的终极答案。这两部看似剧情截然不同的影片,却都内含着一直鲜少被关注的话题:生命教育。
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存教育、灾难教育、死亡教育和生涯教育”。《送你一朵小红花》聚焦的就是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片中,萎靡的韦一航将死亡看作极其不幸之事,对死亡的恐惧和悲观情绪让其无法正常生活,用他剧中的话来说:“我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而乐观的马小远教会他的正是直面失去,并且在接受失去的前提下,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悸动,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于梦想的追求。马小远的行为,弥补的正是韦一航脑海中始终缺失的“死亡教育”。
“糟糕”的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生离死别在人间各地流转,无数人感叹“原来死亡离我们这么近”。每个人的处境都像极了一个可能复发的癌症患者,每一个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于死亡,我们究竟是“逃避”还是“直面”?《送你一朵小红花》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答案:正视死亡,才能更加珍惜生命。当我们能够试图去感受死亡和失去的滋味,才会从内心中感受到生的渴望——活着。
《心灵奇旅》中,一生钟爱爵士乐的Joe始终坚信组成灵魂最后一个碎片的是“人生目标”,但他却逐渐发现,生活的本义似乎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寻找到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因为让从未体验过生命的“22”为之感动的,只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瞬间:风吹过飘摇而下的落叶、平凡的食物、一段富有感情的歌曲,甚至是秋日里的空气。这些Joe平时不甚在意的物件,却给了“22”想要生活的冲动,补上了其几千年的灵魂碎片。
《心灵奇旅》用灵魂碎片的具象表现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一定要有闪耀的追求,而是藏匿在小事中,那些每一个你想要生活的瞬间。可能是加完班回到家埋在被子里的那一刻、可能是寒风中喝下一口热水的那一刻、也有可能是你在暖阳下,深深吸了口气的那一刻。正如一句话所说:生活就是给你100个想要死去的理由,而仍然给你101个想要活着的原因。而我们面对生命能够做的,就是在活着的基础上,过好每一分钟。
——————————
愿你我都有那份转变的勇气,成为更好的自己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杨达艳
看完《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部影片真的有被深深地触动到,绝望、无奈、孤独、恐惧都能在影片中看到,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是不容易的,即使生活再苦也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主人公韦一航从一个孤僻、自怜、丧的人转变为一个知冷暖、认真生活的男孩,他的转变是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走出自己编织的受害者牢笼是认真生活和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正如影片中的韦一航一样,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受害者,身边的所有人都要考虑你的心情来迁就你。我们要去发现身边的人正在遭遇的困境并且帮助他人走出困境,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幸福才是我们该做的。也许是给父母做一顿热腾腾的饭,也许是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个鼓励一份温暖,也许是给正在经历艰难困苦的人一个安慰。
活着就要有精气神。这是影片中吴晓昧经常对男主角韦一航说的,你看他一开始那么丧。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可是影片结尾时候他已经成长为那个自信、勇敢、对未来抱有期望的少年,他真的活成了大家所希望的样子。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是也应该这样吗?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让自己活得出彩,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变得充实。即使生活总是给我们出很多难题,可能我们满腔热血,竭尽全力最后换来的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也要活得有精气神。
生老病死都是不可逃避的事,当我们真正面对它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地生活,为自己也为离开的人。如果早几年,在遇到像韦一航一样失去爱人的时候我可能会想,自己最喜欢的人都不在了,那以后还有什么期待呢?会傻傻的选择随他而去,可是现在我明白了,有些喜欢是不一定要待在一处的,我们的生命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我们还有很多爱我们的人,还有很多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去守护,只有勇敢地活下去才是最好的交代。
其实我们都和韦一航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的转变也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不要孤影自怜,我们要直面它,然后活出自己的精气神。愿你我都有那份转变的勇气,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版责任编辑:谢宛霏
本版青年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