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乡亲菜(随笔)

徐庶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2月02日   13 版)

    一

    乡亲菜

    长梗梗,尖尖叶

    走到哪里哪里歇

    ……

    初冬时节,我回到平顶山住所,去就近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取款。每月初,我都要去一次银行,给母亲取生活费。

    母亲74岁,她不会用微信,购物要用现金。但母亲一直记得老家云阳县后叶镇蛤蟆洞的乡亲菜。

    乡亲菜,也有人叫香青菜,长长的菜梗,尖尖的菜叶像针尖一样锋利。其实,乡亲菜的菜尖并不刺手,柔柔的,就像刀子嘴豆腐心的农村妇女。

    小区马路边,一个菜摊吸引了我:那不是乡亲菜么?卖菜的妇女自称来自城郊白市驿,自己种的,2元钱一斤。我要了一袋,4元钱。

    她说:“你怎么还认得这菜?现在城里很多人都认不得了。”

    一句话听得我鼻头发酸。虽然1997年重庆直辖那年就进城了,可骨子里的乡土情并没有丝毫减退,乡亲菜的香味还时时诱惑着我的味蕾,怎能一进城就忘了本?

    我是从小吃乡亲菜长大的,乡亲菜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蔬菜。虽然重庆火锅、鱼翅等美食享誉中外,但我还是喜欢童年的菜味,喜欢泥土的菜味,喜欢母亲亲手做的菜味……

    乡亲菜拿回家,母亲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买到了乡亲菜;忧的是,城郊的乡亲菜梗短,叶片比老家的乡亲菜宽大,和老家的乡亲菜虽同宗,却并不一定同祖。

    晚餐时,母亲用鸡汤煮了一大锅,吃起来确实是乡亲菜的味道,但没有老家的乡亲菜那么香。

    我不解,为何有的人进城以后就不认得乡下的蔬菜了?

    从小放牛,读书,考学,进城,我的身份证地址已几次变更。5年前,老家退宅基地还耕,母亲也农转非,成了一名城镇人,但母亲的身份证地址还是老家那个地址。母亲常和小区一群老伴聊,我们一家人和乡亲菜一样,随遇而安,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靠勤劳的双手活得自在。

    二

    乡亲菜

    尖尖脚

    几天不吃要吃药

    ……

    老家人都说,几天不吃乡亲菜身体就受不了。虽有点言过其实,但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血浓于水的乡情。

    记得读向阳中学时,家里正穷得揭不开锅。每个周末,我都要回家背米。那是一个稻谷飘香的周末,家里实在没米了,母亲硬气,不愿去开口找人借,她说:“娃子,田里稻谷有八分熟了,我们去收割。”

    我和母亲背上背篼,走在田坎上,一个叫胡清谷的乡亲见了,对着母亲喊:“大妹子,稻谷还没完全成熟,割不得,快来我这里借点米去吃。”

    我的眼眶湿了。父亲早逝,正是这些乡亲的帮扶,我们一家人才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听弟弟说,这些年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村里盖了不少小洋楼。老家正在修村村通公路,支路甚至要通到大的院坝。几个热心人带头捐款,弟弟捐了400元。

    毕竟,我是蛤蟆洞第一个考学脱离农门的秀才,不表示表示心里一直有个结。弟弟说,他是代表我俩捐的修路款。

    其实,多年前老家人自发在蛤蟆洞后山修了一条土路。这条路修成后,拖拉机、摩托车可以开进蛤蟆洞大院。但不幸的事也接二连三,好几个壮汉莫名去世,一时间,蛤蟆洞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人笑谈,蛤蟆背上被一条公路生生剖开,不吉利!

    但这些年出门打工发财的蛤蟆洞人也不少,有的在上海,有的在江苏南通,一些人买了小轿车,春节开车回家需要一条水泥路。

    于是,几个热心人发起,大家两百、三百地凑,很快凑了几万元。

    有人家里的菜地被占了,乡亲菜被砍了一片,谁都没有怨言。

    老家一个兄弟给我说,修路要占我家一个水田。我欣然应允了。

    水田之上,就是我家的宅基地。如今,那里已变成了一块菜地,还耕后,乡亲们种了一大片乡亲菜。

    记得那年退宅还耕的当天,我的双眼像塞满了沙子一样难受。难道千里之外有一种感应?文友徐小夫说,从小生活的地方与我的磁场早已融为一体,推倒老屋当然有感应。

    这些年,母亲在小区楼顶用泡沫箱装了一些土,自己种了点菜,唯独没有找到乡亲菜种子。

    我给母亲说,去找那个白市驿的菜农,请她连根拔几株乡亲菜,买来种上,以解我们一家人的思乡之苦。

    母亲点头允了。

    如今,没了老屋,故乡已悬在空中,留在记忆里。

    期待着,天天有乡亲菜的日子。

    徐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沙区科普作协主席、重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诗集《骨箫》《红愁》《梦落花》。

姥爷家的古桑树(散文)
乡亲菜(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