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在一线

李春雷:在大地上奔跑

尚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2月09日   01 版)

    李春雷,河北省成安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等21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

    第一次接触李春雷老师,是在太行深处某个小山村的村委会会议室内。

    那天很冷,会议室没空调,几个人稀疏地围坐在宽大陈旧的会议桌周围,显得更冷。我坐在春雷老师对面,听他采访当地的一位村民。他问得很详细,哪怕是碎小的情节,都用笔记本电脑一一记录下来。在他行云流水般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过程,我冷得脚下直抓地,恨不得立即逃到温暖的车上。再看春雷老师,则始终面带微笑,一问一答,与那位受访的老乡聊得很开心,像是久违的故友重逢。

    那时,我仅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至于其他,则为空白。

    那时,我还无法想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师长,已经坐在自己面前。

    那时,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是揣着一颗忐忑之心,迈着颤巍巍的脚步走进文学队伍的。在我看来,作家,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称谓,更是只能仰视、无法靠近、充满神秘的。我想接近,又很胆怯。文学的道路不乏鲜花铺路,更多的却是荆棘遮眼,如我这般的笨拙者,难免会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陪着春雷老师在太行深山中采访,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很快发现,眼前这位大作家,与其说像一位师长,不如说更像邻家的大哥、部队的战友。他望向你的时候,眼神是单纯的、热烈的,表情是平和的、朴实的,本是满腹经纶的学者,谈吐间皆是接地气的话,让人迅速有了亲切感。

    后来同事告知,彼时的春雷老师,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早已成绩斐然。2008年,汶川大地震,春雷老师当夜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成为第一批赶赴震中的作家。在余震频频、乱石滚滚的乱境,他以一位作家的使命感,冒着生命危险一线采访,又以忘我的精神,创作了读后令人动容、为之震撼的《夜宿棚花村》等三部短篇报告文学,以及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幺幺的地震》。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中国作协党组选派春雷老师只身一人赶赴西宁,汇合几位当地作家,组成了采访小分队。抵达西宁后,他们连夜驱车十几个小时,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以大无畏的精神进入震中现场。强烈的高原反应令春雷老师头痛欲裂,不能入睡,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背上氧气袋,每天步行20余公里进行采访、收集素材,并以最快的速度创作了《索南的高原》《雪中小卓玛》《永远的绿色》等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报刊陆续发表,最早发出了灾区中心的文学声音……

    得知这些事迹后,崇敬之余,春雷老师在我心中更增添了一份神圣感。

    之后不久,我有幸加入河北省作协报告文学艺委会,与春雷老师接触的机会渐渐增多,才知道春雷老师创作之勤奋,他的双脚在大地上不停地奔跑,他的双手在键盘上用力地敲击,在他栉风沐雨的身影周围,一篇篇抒写这个伟大时代、讴歌伟大时代精神的文字,似精灵萦绕世间,如春雨滋润天地。他还利用创作间隙,将自己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经验总结凝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青年作家们,令我们受益匪浅。他对文字的追求是极致的,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在他的提携下,我渐渐懂得,每个汉字都是美妙的,是可以舞动心灵的音符,只有放到最合适、最精准的位置,才能奏出最动人的乐章。

    2019年的寒冬,为了创作精准扶贫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春雷老师来到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冒着零下29摄氏度的酷寒,一边体验生活,一边进行采访。凶猛生硬的寒风可以刺痛他的肌肤,肆虐张狂的寒冷可以封冻他的笔尖,却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无法将他满腔的热血降温丝毫。春雷老师的采访,更像是蜜蜂采集花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细节都会被他揽入囊中。2020年的盛夏,为了使自己的创作素材更加丰满,他顶着烈日再次走进德胜村,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访,脸上淌着汗,嗓子冒着烟,却见证了德胜村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几个月后,在张北县又一次进入寒冬时节,春雷老师精心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金银滩》问世。

    2020年,对世界、对中国而言,皆是不平凡的一年。所有人都未曾料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会被小小的新冠病毒在极短时间内打破。这一年的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居家抗疫的我,转发了春雷老师的一篇随笔——《鼠年疫事》,其中有段话令我为之一振:

    我闷闷地走,不小心,踢开一片土皮。猛然发现,土层下面,竟然是一片绿草,虽然纤弱弱,却也青灵灵——生命,就是在不断的抗争中成长。

    彼时,骤然而至的疫情也让春雷老师暂时停下奔走的脚步,开始居家创作。从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的忧虑,更能感受到这种忧虑背后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我们都在期待着疫情早点过去,温暖的春天早日来临。

    知我者谓我心忧。

    我不敢妄称自己了解春雷老师,但我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出他的渴望:大疫之下,一位以纪实文学为生命的文学家,被封闭在家,他怎能心安啊?

    果不其然,2月22日之后有两周多的时间,春雷老师没再更新朋友圈,我预感到了不同寻常。到了3月9日,什么都明白了,他,已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春雷老师就向中国作协领导主动请缨,到了2月下旬,作协党组决定组建作家小分队,前往武汉采访,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他深知彼时武汉的危险,但他更明白,作为一位纪实作家,此时出现在疫情中心,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的最佳位置。

    有一万个担心,也抵不过发自内心的冲锋动力。

    我后来了解到,春雷老师抵达武汉后,多次深入疫情核心区进行采访,两进金银潭医院,累积时间达11个小时。如今想来,那时人们对新冠病毒本就心生恐惧,而一位初来乍到的作家,身处这种角角落落皆可能藏匿着病毒的空间,该是怎样一种感受啊。但这一切,已被春雷老师抛到了脑后,他不会退缩,他要把所见、所闻、所想,用最文学、最精妙的文字表现出来,他的使命就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用一个文学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记录历史,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记录历史,他不允许自己退缩。

    在武汉,所有力量都集中在了救治病人、战疫防疫上,春雷老师一行人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理。南方口味的饭菜不合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这些还好克服,最令人头疼的是不具备工作条件。房间狭小不说,还没有桌椅,只有一张小小的茶几,笔记本电脑放在上面,鼠标都没地方摆。且茶几低矮,坐在床上,不相匹配。春雷老师索性蹲在地上,继续敲击键盘。蹲得久了,双腿麻木,艰难起身,四下逡巡,将牛奶和面包箱子摞在一起,坐上去,却也有了合适的座椅——当我从网上看到春雷老师坐在茶几前创作的情形时,内心深处的某根琴弦,被他的身影拨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响。他陆续创作了18篇报告文学佳作,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其中《三月正青春》发表于《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这些作品,一部分为报告文学,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用高昂的激情,描写了医护人员的战斗场景;用饱满的热情,讴歌了医护人员大义凛然的奉献精神。另一部分,则是春雷老师用散文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武汉的所感所悟,以及一位文学人对人与自然,对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作家是因为作家才成为作家的。对我而言,李春雷老师就是那位能让我走在成为作家道路上的作家。人生得此良师,实乃大幸运;文学的征程中,有这样的榜样在前方挥舞旗帜,实乃大激励。

    尚未,本名李艳辉,河北玉田人,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少年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有中短篇小说见于《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与李春雷合著“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追风沙的人》;另著有长篇纪实文学5部。曾获解放军文艺2008-2009年度优秀作品奖,2016年获首届河北文艺贡献奖。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李春雷:在大地上奔跑
纵寒已是春寒了
开创一门自己的文学语言
“描红”中国年
开往春天的绿皮火车(散文)
尼莫小鱼:在行业文里绽放人间百态
爱的拼图(小说)
没想到我如此长寿(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