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身边摇摇晃晃地经过,带着春天的微醺,甜蜜了一方倩影。
我抚摸着阳光的裙摆,悠然滑入园中。
此园名“清晖园”,倒是个清秀名字,也不给人生疏之感,我的脚步便不拘束了。
移步园中,先瞧见的便是一方池塘。鱼戏于岩下,水落在石间,好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池前乃一条小廊,朱红的花朵,翠绿的嫩枝挨着小廊舒展。有的甚至探出一个小巧的分枝,沙沙曳于游人的背影中。
小池修得别致,我的记忆竟也添不了几分浓厚的色彩,未免可惜。
池间有一条小路,折了几折,径直穿入一道小门。门确实小,但也精致。门框上雕着红绿花纹,略略褪色。花纹中嵌着几枚字,倒是有些烦琐。不知是不是年代问题,我却不太喜欢,只认为复杂。
在离开门前,我又仔细瞧了瞧门票上的介绍,不住感叹:这也是奇,园子本属于一位明代状元,后来不知怎的,在清代时被一位进士购走并扩建。此后,进士的后代又进一步修缮此园。“清晖园”现在这模样,应是按原设计新修的吧。
有趣,看来这“清晖园”着实不简单,能在林立的高楼中存留一片净土,我看是难得的。
特别是园中的亭台楼阁,有些竟是清朝留下来的。这着实令我吃惊了。
例如“一勺亭”。光听名字,我脑中便泛起浪花,一阵阵的变化,去构思亭的模样。大约这亭挺小巧吧,又或许似勺置于中央?
未等我的思想吵出个明白,不觉已来到了一汪池边,这是一个更为玲珑,也更为静雅的小池。池边蜿蜒着铺了许多褐黄的大石,小型灌木郁郁葱葱地遮了池的半边。几只绿头鸭隐在灌木后方,嘎嘎地扑扇着翅膀,又回头顺理羽毛,却总不下水。
可能说这么多,也无法形容我见着亭子时的迷惑,那亭子裹在石丛中,存在感极低,人们肯定会先注意池塘,再注意亭子。
按理来说,修亭子,为的是平衡景色,或是干脆叫人来欣赏亭子。但此亭非同一般,它硬是融入了翠色微波中。
我怀着负责且为难的心情,终于触摸了“一勺亭”的幽雅,以及时间的问候。
那茫茫时浪中的星光,凝于指尖,又无情地生锈。
园主的后代,守护了此亭一回又一回。不知何时,亭与人已密不可分。
游鱼伴着春风、冬风,亭子陪着夏收、秋收,我什么也没干,只是默默站在游鱼和亭子旁。诚然,鱼已不是当年的鱼了。
亭子如旧。
却是,变了心否?
责任编辑:龚蓉梅
广州市二中应元学校七(3)班 李泽慧(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