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跟着《红楼梦》学写作

动词妙用的乐趣(四)

王雄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3月23日   06 版)

    4.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是表示人物心理活动、存在、变化的动词。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王夫人让凤姐拿出两匹缎子给黛玉裁衣裳,熙凤说:“这倒是我先料着了……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点”“语”两个动词,表达了王夫人的心理活动,明明知道王熙凤是在说谎,是在做人情卖乖,但不说破,笑而置之。

    第二十三回,宝玉在贾母房中正高兴着,“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

    在这里,曹雪芹绘形绘色勾画出贾宝玉怕见贾政的心理,一连串动作将宝玉的心理暴露无遗。

    三、用动词营造小说环境和景象,凸现小说进展的动态美

    品味《红楼梦》的景物、环境的描写,让人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许多场合的写景,乍一看是一幅静物素描,转眼之间又觉得流动欲舞,恰如电影镜头由定格转入动格。

    1.动词拟物

    把动物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的修辞方式,叫作拟物。《红楼梦》通过动词拟物,很好地实现了动词扩张,形象化、艺术化地营造出优美的小说环境。

    第十七回,大观园里,贾政带众人出亭过池,“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这段环境描写,最有动感的是“漫成甬路”,便是曹雪芹的浪漫主义手法。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那无数小石子从一头铺到另一头,如微波荡漾。固体借位液体,此物比喻彼物,可谓妙趣横生。

    第七十六回,这个中秋之夜,贾府有了败落迹象。“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坠下泪来。”

    借助笛音比喻秋悲之色,“呜呜咽咽”是拟人手法,“袅袅悠悠”则又是拟物的显现。借用客观环境,表现人物心境,可谓一语多意也。

    2.动静融合

    人为动,景为静,人在景中行,景在人中美。这种表现手法,在曹雪芹笔下,比比皆是。

    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捕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首先是蝴蝶与景色的融合,飞动的蝴蝶与不动的景色。其次是人物与蝴蝶的融合,时而飞动的蝴蝶与时而奔跑的宝钗。蝴蝶飞,宝钗停,蝴蝶歇,宝钗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乃动静融合之美的经典。

    第十七回,贾政一行大观园里抚石依泉,忽闻水声潺潺,“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

    如此动与静,回荡着一种柔和的声音,有着一种柔美的质感,余音缠绕,回味无穷。

    3.人化自然

    所谓人化自然,即借助人物的独特视角、感受,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曹雪芹很善于人化自然,通过“人化”“情化”环境,衬托出人物情绪和心境,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十七回,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心情郁闷。“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竟重重地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各色落花,落了一地,表达的是宝玉的沮丧情绪。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则是宝玉一种急切心情。这种情绪和心情,都为黛玉葬花做好了铺垫。

    特邀编辑:董学仁

难得一见的第二人称小说
动词妙用的乐趣(四)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