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初的某天上午,我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当时,我刚处理好一个扶贫项目。因为平时总接到一些推销之类的电话,所以我对陌生电话,尤其是长途的陌生电话总是戒备。但这次,我破例按下了接听键——《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编辑告知,我的散文《乌江》刊发了。
一遍遍读着样刊上的那篇文章,我内心仿佛有一条河流在奔涌,那是贵州高原的母亲河——乌江。我生长在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界处的一个土家山寨,自幼对山和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后来,我到乌江河畔的一所师范学校求学,得以亲近乌江,她的伟岸,她的宽阔,她奔腾不息的气势,常常把我的思绪引向远方。
但是,我始终没能走出大山。师范毕业后,我分到家乡的一所村小教书,后来改行。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改变,但地方没变,都是在乌江河畔,在武陵山深处。其间,我走进村村寨寨,感受那些无奈又期冀的目光,我试图探寻他们饱受困苦但永不屈从的精神密码,我也试图改变他们的命运,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2016年8月,我到了一个贫困乡工作,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从个体到群体,从一域到全域,从感性到理性,我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坚毅地扛起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2019年元月的某个夜晚,我在村里用手机写下了那些文字。
那是我内心最恰切的情感表达。当我通过邮箱把那些文字寄往《中国青年作家报》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2019年3月起,每周二早上,我都会打开《中国青年作家报》的链接浏览。那些文章一直伴随我脱贫攻坚的岁月,让我度过一个个交织着无奈艰辛而又快乐充实的日子。我尤为感动的是,编辑老师请了河北的潘幸泉同学为我的散文《乌江》配乐朗诵。每次听着的时候,我都会获取一份内驱力,平添一种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后来,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反映脱贫攻坚的纪实文章《远山》,讴歌抗疫精神的诗歌《一朵花开就是一个春天》,以及散文《春天情怀》《我的黔东北》《匆匆又一年》等陆续见诸报端,当那些带着山野气息的文字从黔东北腹地抵达京城《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部的时候,就注定了这场缘分。
我始终认为,缘分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遇见。李玉刚的歌曲 “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对缘分做了比较生动的阐释。感谢《中国青年作家报》,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因为遇见你,我战斗的足迹才美丽;我也坚信,因为遇见你,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奔跑的足迹会更美丽。
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