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珍惜着与它的缘

马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扶风县文联副主席)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4月20日   05 版)

    写作多年,身边最不可或缺的朋友便是报刊。在遇见《中国青年作家报》之前,我在西安时不时写着一些小文,时不时将这些所感所思,投到某个报刊的邮箱,而后,静待回音。我们的文章,就那样变成铅字,辗转一圈,又落到我们写作的案头,垒起来。

    那时的我,很少与编辑交流,我将文字托付于邮箱,展现在编辑面前,由编辑取舍,留下符合报刊的,最终见报的文字。而《中国青年作家报》,首次,让我有了直面编辑的机会。无论是他们的编读交流群,还是线下与作者的电话交流,都将我们与报纸的距离,与编辑的距离拉近了。

    那应该是在2019年,我起先是在朋友圈看到有一文友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觉心动。不久后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一篇文章投入公共邮箱,随之便收到一条自动回复。按照回复指引,我加了《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编读交流群,从此成为这份报纸的忠实粉丝。

    那时候有关文学的群已经铺天盖地,人们习惯了给各个群丢链接,并不在意丢出去的文章是否会受到重视。但《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编辑们似乎都在群内,他们悉心观看群内作者们发出的文章,正因如此,我相识了《中国青年作家报》的编辑老师。并由此开始,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刊发了《清秋如梦 佳节忆亲》《埙》《鞋匠》《与妹书》等文章,而这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我与编辑共同碰撞出来的成果。这碰撞,有微信与电话的交流,有修改,有见刊后对报纸的邮寄。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设计,如同书一般装订到一起的报纸并不多见,我第一次拿到报纸时,其实便被其精致与高端所吸引。

    这两年,我不断看到《中国青年作家报》上有95后、00后新人的文章刊出,他们在此之前,或许只是文学爱好者,在遇到《中国青年作家报》后,都实现了将文字,变成铅字,从北京传出的梦想。这份报纸,对青年写作者的扶持,可见一斑。他们为文学新人设置专门的栏目,让初入行者发表文章不再是奢望,我相信,有许多像我一样全国各地的文友感谢着这份报纸,感谢着编辑老师们。而我一直不敢示人的写给失散多年的妹妹的信件,也是化作一篇《与妹书》,通过这份报纸的“一封来信”栏目刊出。在此之后,我收到许多读者的信息,他们或是从报纸上,或是从微信上电子版看到了那篇文章,继而生出感悟,他们难过着我的难过,感悟着我的感悟,也生出我为什么不主动去认妹妹的疑惑。而我那篇文章,或许便是将来认妹妹时,要最先给予她看的。我即使生在西安,这两年,却也总觉离北京特别近,想来或许便是因为《中国青年作家报》。

    我感谢着这份报纸,也珍惜着与它的缘。我想倘若有天我再去北京,或许会去看看它产生的地方,看看我的文字被编辑的地方,看看编辑们与全国的读者交流的地方。这份在纸媒的发展越来越不乐观的逆境中迎难而上的报纸,这份坚守初心,扶持全国文学青年的报纸,这份饱含编辑心血和作者感激的报纸,我只愿它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只恒文

与青年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
一份报里“对话名家”
鸿雁惜羽毛
珍惜着与它的缘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