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最后一节,我都会来到这个教室上社团活动课。发现有这样一个所在,纯属偶然——从教室的后窗看出去,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当我知道它的特殊之后,无意中总是会不自觉地要多关注几眼。
初冬乍寒,天色灰蒙,零星地飘着小雨。又到了家长陆续来接孩子的时候了。
一个穿着朴素、看起来约八九岁的小男孩从院内走了出来,一个同样穿着朴素的女人迎了上去——从年龄看,应该是小男孩的妈妈吧,可能是不想让孩子久等,走得匆忙,身上的雨衣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她走到小男孩面前,轻轻地俯下身子去拉孩子的手;而孩子一只手递给妈妈,另一只手却顺着目光落在妈妈的脸上,他拭了拭妈妈湿漉漉的脸,动作是那样认真,眼眸里充满爱怜。他没有说话,只憨厚地笑着。妈妈亦回迎同样的动作,抚了抚孩子头发上的细水珠。
雨雾轻洒,笼罩在天地间,似乎有风,偶尔吹乱一下这轻烟般的雨纱。
到了摩托车前,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拿出一支棒棒糖,几乎不假思索,径直递给了妈妈——也许是同学分享给他的;也许是今天表现很棒,老师奖励他的,总之孩子有点迫不及待,笑靥里充满了神秘和喜悦。妈妈笑着摇了摇头,示意让他吃,他固执地坚持着一个动作:把棒棒糖举在妈妈的嘴边。妈妈拗不过,只好拿过来,边剥边说着什么。然后母子俩你一口我一口,吮尝着。
整理完小男孩的雨衣,妈妈先坐上摩托车,随后小男孩也坐了上去。他又从后面仔仔细细地给妈妈整理了一遍雨衣,这才放心地坐稳。妈妈扭过头对他温柔地笑了笑,母子俩便在水雾碎雨中走出了我的视线……
我几乎看呆了。这是一幅普通而又不起眼的“雨中母子图”。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这只是平常生活中惯有的做法,但对于看到的人来说,却有着异样的感觉——安静,温暖。从妈妈弯腰俯身的动作,看得出这是一个教养有度的母亲;从小男孩自然娴熟的动作,看得出这是一个一贯善良美好的孩子。也许从知道了孩子不会发声的那一刻起,妈妈就在思索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人生;也许从小男孩记事起,他就读懂了妈妈焦虑的眼神,在他那无语的世界里,他的心灵愈发的明亮。显然,他们做得很好,且是如此默契。
我为这样的母子感到骄傲,我为看到这样的一对母子感到幸运。
想起多年前,一次在火车上,由于长途劳顿,众人皆昏昏欲睡。我后面的座位上,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一直在位子上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时不时地摁到我的头发,一阵一阵地疼。我扭头蹙眉看了看小女孩,又看了看她的妈妈:小女孩无动于衷,依旧不停;她的妈妈视若无睹,嘴里还娇气地说着:“宝宝,慢点哦……”——她们遇到一群不与她们计较的旅客,幸运而不自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父母不亦如此?
宋庆龄女士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之重要。就像那对“雨中母子”,心存教养,于无声中闪耀着美的光芒。
责任编辑:谢宛霏
河南福森志远学校小学部教师 齐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