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行走的风景(散文)

辽宁营口市老边区金彦学校教师 陈裕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08日   14 版)

    自从单位搬迁之后,我上班再也不用开车,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十多分钟的路程,我得习惯用脚丈量出天长日久。

    单位的楼里安静异常,空洞的走廊偶尔传来声响,与目前的工作状态相似,徒有其表,内容空泛得死气沉沉。时间在这里慵懒,催促不出生活的兴奋,唯有走出办公楼,融入大街上,才感觉又回到光鲜的人间烟火。

    推开单位自动锁的铁门,眼前顿时活色生香,红的绿的粉的黑的白的,各种颜色尽在目光之中。转过一个弯道,迈上人行路,世界立时敞开怀抱,我开始流水般的行程。

    人行道的左边是树丛,高耸的杨树遮蔽下阳光的影子,春天让杨树的身姿尽显蓬勃的葱茏,浓密的绿叶连成一片,徜徉在自我绽放的氛围里不管东西南北都努力伸展,不过再怎么稠密也挡不住阳光有力的投射,它在道板上形成参差不齐的暗斑,像一张白净的脸上,自带一块胎记,破坏完美的形象,让人略感瑕疵。树下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草,寂寞着流年,做观赏的闲人,看这世间阴晴圆缺。挨着人行道近处是两排一米来高齐刷刷的树墙,人工裁剪的标致,宛如雕刻精湛的手工艺术品。城市里这样的艺术品随处可见,它是城市格局情调的点化,也是城市服装上的小装饰,并不见得有多贵重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行道间杂的空间,偶尔摆放着黄色的共享单车,它们大多是年轻人的专利。被科技化了的今天,随处都有新时代的影子,小黄车在城市的马路上风驰电掣般遥遥远去,它的身影满是新生活的样子,福利加味趣。马路上车流如缕,每一辆车似乎都怀揣着急迫的渴望,喇叭声不断,也许是归家也许是远行。

    对面一排商铺,牌匾各异。商业时代看店铺,沿街最好的装扮就是商铺了,它是一个城市经济的反衬。那些林林总总的牌匾常会给你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勇气,人间如此繁华,怎能不参与?走进一家门店,寻找所需之物,掏钱或扫码,片刻之功,交易达成,在各自欢喜里享受着时代便利。这就是生活里的常态,各取所需。

    走不多远就来到市场与步行街的交会口,我的行程是沿着小城的脉络横贯东西。马路北侧是步行街,街道宽阔,门牌楼的标志上两个大字:簋街。这两个字刚树立起来的时候,引来一片猜疑,众多的盘问里,很少有人能答对第一个字的拼读。取材于京城的街名,想获得名气下的繁景,怎奈追随者还是无法超越原创的经典,唯有对步行街繁盛的期盼还在时间里酝酿。扎堆的商铺永远是逛街人的最爱,一家家店门推开又关闭,在走马灯似的浏览里,日子就这样鲜活着步履,如门店的玻璃,透明却反射着亮光,一直温慰到心里。

    市场比起步行街要杂乱一些,我从这个交会口往南望去,来往的人流毫无秩序,摆摊放位的也是以自己为主,留出两米宽的过道,余下的都属分内的领地。在交会口的西面道旁,每天中午会有个卖豆腐脑的喇叭脆响。繁华的街口,这道喊声格外透亮,语言不多,简单通俗,我习惯了和这种声音碰面,哪天没有领略到余音的盘桓,顿觉街市再热闹也少了些许生机。

    过了交会口不远就是我居住的小区。近几日,小区里正进行道路改造,这得益于全国两会的召开,老旧小区的改造方案实施到位,旧路换新颜,居住更惬意。三三两两的维修师傅在卖力地工作,有两个年纪大的业主在一旁闲看。他们不停地交流,无非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人与人之间的熟识都是由陌生开始,我们每天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混个脸熟,主动搭言,也不失为在社会上行走的技巧。

    每天如此过程地从家走到单位,再从单位走到家。每天会在路上收获不同的见闻,就像这平凡的日子一样,虽然看上去一个模样,但实际上这一路每天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景。

    责任编辑:谢宛霏

行走的风景(散文)
一片绿叶的梦想(散文)
夏夜时光浅(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