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黎紫书《流俗地》:以温情编织成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张天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8月24日   03 版)

    阅读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我们很难不对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故事的女主人公银霞坐在堆满红黄色尼龙绳的客厅里编织网兜,手指在睡梦中依然不停地抽动……指尖缠绕、交错打结成为银霞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日常,《流俗地》也似经由银霞的巧手编织而成的一只尼龙网兜,将马来西亚小城锡都的人情世态与时移世易一同织进一张绵密的网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勾勒出独属于小人物的平凡而有温度的世俗生活。

    《流俗地》以盲女银霞作为中心点,记录其数十年的成长经历,在此过程中穿插细辉一家的命运浮沉以及拉祖、马票嫂和顾老师等友邻的人生际遇。十分精妙的是,小说的起笔和落笔都是围绕一个从始至终都“不在场”的人物大辉。

    在弟弟细辉的印象中,大辉自父亲去世后便一直以不务正业的浪子形象存在,长大后抛弃家庭不知所踪。因此,大辉一直缺席于小说中人物的现时生活,我们只能从他人的口中和记忆里拼凑出大辉的过往,且对他的现状一无所知。他仅存在于“楼上楼”住户们的回忆中,只有在小说的首章和末章中,才久违地出现在了无线德士台接线员银霞的听筒里。在这均以“归来”命名的两章中,银霞发觉大辉回到锡都是小说的起点,大选之日银霞一行人在坝罗华小遇见大辉是小说的终结。正是这样一个缺位的人物成为串联整个小说的一条线索。作为细辉和拉祖儿时就读的学校,坝罗华小承载着银霞与二人的童年记忆,时隔多年众人在旧地重逢,亦可视作一种环形架构。且由于盲女银霞无法看见纷繁世界,又有着超群的记忆力,因此往事在其回忆中不断涌现,许多情节常常在银霞等人的回忆中得到复现。这种环形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时空安排,在时间轮回中道出作者对人生的体悟。

    正如小说的叙事结构并非线性的延展,而是在现世中穿插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流俗地》中的人物也并非摆兵布阵似的一字排开。恰如小说中拥有一双巧手的银霞,黎紫书以字句为针,以故事碎片为线,缝补出一副树状的人物关系图。以银霞作为主干,细辉与拉祖作为主枝,笔到之处,相关人物自然旁逸斜出而各具个性,人物的命运轨迹也各不相同。黎紫书用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汇成楼上楼的居民众生相。

    与男性人物的塑造有所不同,《流俗地》中的女性群像则体现了黎紫书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银霞、莲珠、马票嫂、蕙兰和婵娟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逆境,苦苦挣扎,婚姻在她们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莲珠和马票嫂皆出身卑微,并成功通过婚姻改变命运,获得地位和财富,让旁人另眼相看。但世道轮回,莲珠通过取代旧人与拿督冯结婚,最终又被新人取代,风光不再。当暮年马票嫂罹患阿尔兹海默病,留在她记忆里的不是带给她幸福美满爱情的男人梁虾,而是年轻时欺凌自己的前夫一家,陈家的奴役和凌虐带给她的精神创伤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好转而消失。蕙兰嫁给大辉近于丧偶,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婵娟精神上饱受坠楼事件的折磨,与细辉为鸡毛蒜皮而争吵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婚姻不是救命稻草,真正能够救赎自己的唯有自己。在小说行将结束之时,银霞和顾老师这对忘年恋走入了婚姻殿堂,他们的婚后生活我们无从知晓,正像尼龙网兜中的空隙留给读者去填补,但也许留白才是最好的状态。对不同族群、不同性别、不同代际的人物群像进行刻画,使得《流俗地》成为一部多声部的合奏曲,在众声喧哗中将市井烟火气弥漫开来。

    作为小说着力刻画的主人公,盲女银霞的人生和“网”密切相关。坐在盘丝洞一样的家中编织网兜是银霞进入盲人院学习前后的生活日常。在无线德士站工作的银霞将锡都所有道路的名称熟记于心,在脑中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网罗起锡都的全貌。“锡都无限德士”的电台频道像一张网,连接起乘客与司机,使覆盖范围满足全城百姓的用车需求。即便如此,视障依然像一张黑色的网禁锢住了记忆力和理解力超群的银霞本应多彩的人生,黎紫书用听觉和触觉为读者还原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盲人世界。

    作为一个盲人,无尽的黑暗像一张大网将银霞笼罩。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彻头彻尾的黑暗,“这是清醒时面对的黑暗,它与睡中的黑暗不同;它牢不可破,坚实如铜墙铁壁。银霞听见自己的声音被逼在眉睫的一堵黑色墙壁反弹回来,因而便觉得那猫听不见她。”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视力的缺失更容易让人质疑声音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对于世界的感知和判断。

    由于银霞存在视觉障碍,因此作为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的声音与动作,于她更像是一组配套装置。银霞在盲人院遭受侵害而意外怀孕,光是想到银霞被欺辱却看不到伤害自己的人的模样就已让人心碎。    

    做完流产手术后,“银霞摸索着穿上护士递过来的衣服,觉得那窸窸窣窣的声响不能与动作同步,总是迟了一秒半秒。她故意缓一缓动作,想要等那声音赶上来,凑上她的节拍,无奈总是对不齐整,令人懊恼。”手术完成后的仓皇和茫然让银霞感到声音与动作这对装置出现了错位,健全人则很难关注到这样的细微的感受。黎紫书敏锐地体察到了盲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与常人的不同,且没有从寻常人的视点出发去记录银霞的日常生活,而是把自己代入到银霞的身份和处境之中,力图从细小点滴中捕捉盲女银霞感知世界的方法,由细微之处窥见银霞所面对的生活。

    在银霞的世界里,所有细碎的声音都被放大,因而银霞随拉祖进入打烊了的巴布理发室,会感到“夜间这店里没了白天的声息,没有剪刀起落开阖时‘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没有巴布午睡时的鼾声,没有他与顾客用淡米尔语小声交谈,没有袖珍型收音机播放着印度歌曲和音乐……

    (下转16版)

    (上接3版)没有车辆开进停车场,没有摩托车喷出巨大的噪声行驶在外面的街上”。我们能从夜间的种种“没有”中感受到白日里的种种“有”,从而想到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名句“不必害怕,这岛上众声喧哗”。

    是的,银霞不是一座孤岛,她同我们一样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甚至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和心性。她有独属于自己的寻找光亮的方法——通过镇流器发出的声音去感知光的存在。

    在小说结尾处,银霞与比自己年长的顾老师结为连理,开启新生活,而顾老师的名字是“有光”,既可理解为银霞对于光明的向往,也体现了作者与读者希望银霞的未来生活熠熠生辉的美好期许。但与其说顾老师是银霞生命中的光,赋予她爱情和婚姻,不如说是银霞用生命之火温暖了顾老师的人生:生长于黑暗中的银霞凭借着过人的意志习得知识、识记世界,她不甘人后、自力更生,以己所长为锡都的运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母亲与挚友拉祖的逝世、奸污和流产都没能将她击垮,在这座充满温度的小城中,人们用平等而充满善意的爱关怀和呵护银霞,让她冲破黑暗发出光亮,照亮自己的生活,给周围人以温情,给整座城市以感动。

    责任编辑:只恒文

《上口外》:以担当为犁铧的垦荒与收获
黎紫书《流俗地》:以温情编织成网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