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闲来无事,我拿起了搁置许久未读的《万历十五年》翻阅。黄仁宇先生从小事与细节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为历史“诊病”的独特写作视角,让我着迷。许久,将它读完。放下手中的书,突然意识到,从下学期开始,由于我高考没有选考历史,不会再学习历史这门课了。也就是说,我再也上不到为我推荐这本书的人——我亲爱的“军爷”的历史课了。不舍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我渐渐陷入了这一年以来的记忆中……
“李军”。黑板上的两个大字刚劲挺拔、筋骨分明,与它们“主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讲台上,那位个子不高,略有发福的中年男子放下手中的粉笔,转过身来。他金丝框眼镜下一双不大的眼睛投射出睿智的光芒;一头卷发盘在头顶,还有一小撮“不听话”地垂在额前,看起来有几分滑稽又有几分亲切。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停顿了一下,准备开始给我们上第一节历史课。
我原本猜想,这第一节他会直接讲课,再不然就是对于历史学科做一个通述。可他讲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大屏幕上出现了几张图片,有《史记》的书影,有青铜器,还有那张步辇图。
“各位,这几张图看起来没什么关联,可在历史学科中,他们可以被归为一类,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有谁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陷入短暂的沉默中。大家都在努力找着几张图片间的共同点,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们都是‘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在高中的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合理运用史料。像《史记》,属于传世文献,是文献史料。而青铜器和步辇图,则是实物史料……”他侃侃而谈,一节课,为我们梳理了高中历史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其背后的研究思想。一节课,我学到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多来源史料互证分析”等多个我初中闻所未闻的概念。每每讲到抽象,晦涩的地方,大屏幕上就会出现几段文献,文献下面是我们初中历史再熟悉不过的题型。李老师借着我们熟悉的资料,介绍高中的出题方法与解答题目所用的技巧。我听得津津有味,从未觉得一节课如此短暂。
几节课下来,总觉得李老师身上,有一种士大夫般的儒雅风骨。李老师好书法,自己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的字也不吝赞赏,曾对着一份试卷大赞其字“有体”;好游山历水,遍访祖国好山河的同时,李老师时常带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古迹,每讲到其间的奇闻逸事,都引得我们羡慕连连;好读书,课上讲到兴起,他会和我们分享与这一段历史有关的好书,并将作者的写作特点、书的分析角度逐条和我们讲析。偶尔也会提出他对一些书的反面看法,比如,一本研究明清史的书史料引用考证不充分、历史结论过于片面,但是又赞这书角度新颖、语言平实不晦涩,以此提醒我们客观阅读,教会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李老师肚子里的知识好像怎么倒也倒不完,上通历史文学,下晓地理军事,常常讲着讲着课,诗词、典故、人文、史实就从老师嘴里冒出来。他上课从不用讲义,对着自己的PPT就可以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曾经,由一张雅尔塔会议中,英、美、苏三国元首的合照说起,从三人的位置、表情,分析大国关系与世界局势,再通过事件背景带我们回顾二战。一节课,一张图片,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一个个故事引得我们兴致盎然,最神的是,每节课,都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了知识点要素。
我是纯理生,一直自认为不太擅长文科,但在历史课上,我却从不走神,会兴奋地和老师互动,也常常提问。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我总是最期待历史课。很少看纯文学、史诗类书籍的我,在老师的推荐下,拿起了《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史书阅读,并被作者对于“皇帝与大臣之间权衡关系”的诠释深深吸引。现在想来,我是被老师课堂上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气质所吸引,被老师的博学与才情所折服,被老师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人文情怀所感动,所耳濡目染影响的。
是李老师,教会我“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且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是李老师,为我的理科生活增加了一缕珍贵的人文情怀。这将在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为我体味人生、认识世界打开了多重视角。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致李军老师,致我敬爱的老师们。
责任编辑:龚蓉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申傲(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