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捉蝉记

西安东城第一中学七年级七班 闵诗睿(1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9月07日   09 版)

    宋宝颖/制图

    烈阳的夏日里,每一天都是人、植物与阳光抗争的战场,却是蝉虫演唱的乐园。人都快被烤化了,植物们耷拉着卷曲的叶子努力地打着精神,蝉则在树荫里,欢腾地叫个不停,知了、知了……声起声落,悠扬像个乐手。既是热身又是演奏,向人们宣告它才是夏夜的主角。

    夕阳西下,夜幕拉起,它们就正式开始了演唱会的歌唱,有的高亢有力、有的纤细悠长、有的滥竽充数,一声不吭,是选手里的观众,又是观众里的选手。它们永不知疲倦的歌唱,只为吸引更多的同类,也为更多的夏凉群众记住自己,让这个夏日不再枯燥乏味。

    蝉产卵于树枝被风吹落,初秋时节卵发育成若虫,破土入地,秋去冬来在黑暗的地下2~5年4次蜕皮,夏雨之夜破土而出,蜕去金蝉衣羽化成蝉,以树干的汁液为食,蝉鸣为号,华丽实现一生的再次轮回。

    荷花绽放,蝉鸣悦耳,夏凉的人们不甘寂寞,早把目光投向它们,围着公园的垂柳开始捉蝉行动,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个个摩拳擦掌雀跃一试。

    小区附近的湿地公园,依河而建。春天垂柳拂水,夏天绿茵成林,每天晚饭后散步的、锻炼的成群结队,一开始是锻炼,慢慢发现别人抓到知了,不知不觉从锻炼的队伍跳槽到抓知了的队伍。灯光照过的地方,钻出土的知了还没有来得及上树就被“俘虏”了。

    前两天还和母亲一起跑步的爸爸突然出奇的高兴,原来自己悄悄地购买一个抓知了“神器”——矿灯。倡议公园抓知了,我自然兴趣高涨,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别说抓知了,就是连知了的照片也只是在书本里见过。从来没捉过活的,但不止一次听爸爸讲述过他小时候在农村捉金蝉的趣事,听得人蠢蠢欲动,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前几年河道脏乱,杂草丛生,群众都不愿意去,更别提夏夜蝉鸣了。这几年环境治理加强,沿河的公园成了人们饭后茶余休闲“新宠”,也成了鸟儿和昆虫的后花园。鸟鸣成泉,蝉鸣成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盼望中,我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夜晚。没有下车就被蝉鸣引得兴奋不已,沿着碎石铺设的河堤路,一路向前,眼和灯却不离开树身。妈妈最先有收获,怪不得她自夸眼睛尖,实力不容小觑。只见她快速地捉住知了的颈部,虽说小家伙在树身攀爬如行云流水,这会却乖巧如宠物,妈妈极速地把它丢进预先盛有清水的袋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拿回家的金蝉不会发黑而是发亮,且不易变成银蝉。妈妈动作娴熟,弄得我愣在了原地,居然她也是个抓知了的高手。农村长大的孩子了不起,早年就融入大自然,练就出抓昆虫的本领,不像现在的我们整天困在钢筋混凝土房子里,上学补课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好在“减负”的问题提上日程,回归自然有望。

    眼瞅着爸爸妈妈陆续有了收获,可我一直不开张。即使妈妈指着树上的知了半天,我还是看不到,不停问着在哪里在哪里?你对知了这么不敏感,恐怕要失望而归,爸爸担心地说。

    不过,最后好运还是眷顾了我。在路边一棵不起眼的小树,非常明显的树干位置我看见了一只知了,它被树底下五彩霓虹灯照得非常显眼,似乎有意召唤我抓它,一起完善童年的记忆。面对公园里一波接一波捉知了的人群,我算是个幸运儿,有种“虎口拔牙”的感觉,一个箭步喜滋滋地收了它。也有孩子看见别人抓眼馋,不是跟着别人跑去抓,就是哭闹,弄得大人没有办法只好打着手机,一棵树一树树地“扫描”,设备差光线弱,眼睛离树身近得好像是花了眼的老者正在用放大镜看字。

    说句实话,虽然心理早有准备,但当我两指捏起它时,还是被吓得不轻。同样受到惊吓的知了,如同抗争的螃蟹,奋力挥舞着头下面的一对大脚,那架势好像要跑过来咬我一样,我几次都想松手丢在了地上,幸亏有爸爸指导,才安然将它收入袋中。抓第二只时可算奇事一桩。转悠大半个公园,一直没有灰心的坐在地上,拿着树棍无聊地在树林地上拨来拨去,忽然好像打到什么,紧接着就见一个黑色的东西从眼前飞过,由于光弱看得不是非常真切。我好奇地蹲下身仔细查看,发现居然是一只知了。没有来得及上树就被我瞎猫碰到死耗子。我赶紧找来一片大的绿树叶包裹起来,像看守西瓜的果农,等着爸妈的到来。看到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守着“树球”讲着离奇抓知了的经过,他们笑得前仰后合,过后时常把这当笑话讲给亲戚好友。

    大自然众生百态,物产富饶,小小一只金蝉,不经意间带给几代人挥不去的童年记忆,同时也获取许多关于蝉的知识。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单纯的、亲近自然的,也是无可替代的童年趣事。来,朋友!快去大自然里寻找你的快乐吧。

    (指导教师:闵保华)

    责任编辑:龚蓉梅

捉蝉记
自我唤醒
那一刻,那身影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