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跌宕的故事走向,正邪的层层较量,人性的深度开掘既是类型剧成功与否的要素,但在更深沉方面也是直击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的真实开展。于观众而言,追剧的动力常常在乎对真相的追求、对人心的探索。但在创作层面,涉案题材可以说是难中之难。
剧中一些看似闲笔的“文戏”中,也始终在用人物的言辞与心理交锋勾勒人心拉锯。在中央督导组到达绿藤市之后,饭局之上,本地干部与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小心翼翼彼此试探。在看守所内,曾经的老同学、现在的不同立场者,哪怕一个简单的问候寒暄都暗藏机锋。在伊河新村项目工程的谈判桌上,更是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利益算盘,人人带心事,字字有深意。快节奏、强情节,固然是《扫黑风暴》的优势,而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主创们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出发,在保住紧张感的同时守住了一部涉案剧的分寸感。该剧对人物的丰满刻画,可谓一大亮点。以林浩、何勇为首的警察群像,承载着《扫黑风暴》对价值观的探讨——流动在人物与故事核心里的主流意识形态,才是创作中最应遵循的根本。不惮探测人性之复杂,更高高扬起正义的价值核心,这或许是《扫黑风暴》首播即“爆”的关键。
它宛如纪录片,呈现了黑白对决的惊心动魄;它更是宣言书,宣告正义不会缺席,对黑恶势力的斗争必会进行到底,一切正如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表态——电视剧绝不代表着专项行动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扫黑除恶常态化浩浩荡荡的开始。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途,一苇以航。任何非凡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初心的坚守,无论是志存高远的鸿鹄之志还是脚踏实地的小小目标,都需要坚守我们的初心,砥砺前行,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而作为时代青年,青春之否,无关乎年龄,而在于心态,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是我们骄傲的姿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多重诱惑中坚守自己的本心,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里,在光芒和尘埃里,在雪的过去和雨的未来里,请放下对利益的执着,专注于曾经打动自己的理想。
当淳朴清明成为社会风气,秩序井然成为社会氛围,又怎么不会国强民富呢?
责任编辑:谢宛霏
重庆工商大学学生 冉苒(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