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夏收记忆(随笔)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闵保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9月14日   15 版)

    六月的骄阳像生气的牛犊子,拉也拉不住,倔强地洒向大地。儿童节刚过,地里的麦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泛黄,一片连一片,一垧接着一垧。远处一声赶着一声,传来布谷鸟“选黄选割”的叫声。

    又到麦黄时。

    麦田里收割机轰鸣,走过的地方麦茬清晰,麦秆粉碎,麦粒归仓。金色的幕布像是一点一点被撕开口子,而这一切都是在机器的车轮下推进,惊起的蚂蚱已开始四处逃窜。人却没有几个,机器一块星星点点地散落在金色里,运麦粒的电瓶车一趟一趟的折返。

    范生站在地头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由衷地感叹,机械化收割就是好,这是他儿时想都不敢想的画面。看着看着画面飘忽,有点海市蜃楼的感觉,范生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父母当年收割的场面。那时常常是顶着烈日与老天赛跑,起早贪黑,抢在老天变脸前颗粒归仓。

    那一年麦子长势喜人,颗粒饱满且麦穗粗长,老人们都嬉笑着说今年是个好收成的年景。早上,一家人齐心协力将麦秆摊满麦场,一轮碾压之后,人困马乏。回家补充能量休息片刻,刚喝完水,扒拉了几口饭,老天却阴下脸,有经验父亲感觉不对劲,丢下那碗已经到嘴边的饭,急急忙忙去了麦场,我、哥、姐和母亲紧跟其后,撸着袖子挑场,赶在雨前收了麦子。父亲感叹,老天赏脸,风调雨顺,在这黄土厚天的旱塬上取得这样的收成实为难得。

    今天的老天也在不停变脸,像一个不讲理的孩子,任由着自己的性子撒泼哭闹。太阳隐去,乌云盖顶,风也跟着凑热闹,刮得人都快站不稳了。路上拉车的人个个小跑,争着将麦子运回家,雨点宛如黄豆,砸向地面。父亲说,赶紧将麦秆下面的麦子装袋,声音有些撕裂但很坚定。麦子、麦糠、雨水、汗水一起被装进口袋。来不及了,雨倾盆而下。二娃家的牛拖着耕种的犁铧疯跑回来,已经是落汤鸡的二娃喊着追上了。我们只好退回遮雨棚下,眼看着水将麦秆飘起,像一个偷食胜利果实的窃贼,带着麦粒从东边高处流向西边的地处,汇聚成一汪水潭打着漩涡起着泡沫,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肆意横行。母亲看着心疼,几次想冲进水里抢捞那些粮食,却被父亲拽住了。哭泣的母亲只能一直捶胸跺脚。雨水的胃口越来越大,没有挑起的麦秆也被掀翻起来,一直下着,眼瞅着麦粒被水卷走,父母的心也被推向深渊。我长大后多年才能理解父母当时的心情。

    雨停以后,捡收到的麦粒不足百斤,大部分被无情地卷入枯井,几天后捡回的麦粒已经发芽了。母亲实在不忍心拿去喂猪,便用水淘净晾干,与软柿子混成糍粑再晾干,磨成面粉制成一种当地的小吃“甜耖”,像奶粉一样,吃时只需开水一冲就好。

    那年我只有九岁,也帮不了大人多少忙。只记得母亲撕心裂肺地痛哭了几天,唠叨了几天,父亲则一贯沉默寡言,眼里却分明带着懊悔与惋惜。在我的记忆里,那年多亏母亲的巧手安排,一家人才不至于挨饿。

    每逢农忙的时候,农村的学校都要放“农忙假”,孩子们会回家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农活。虽然说帮不了大忙,送水送吃的还是可以。余下的时间,便去拾麦穗。拾麦穗即是农村孩子换取零花钱方法,也是学校的要求。一斤麦子可以换取二斤西瓜,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每次拾回麦穗顾不上吃饭,便急着用棒槌敲打下麦粒。大人故意逗孩子说,把你的麦粒放到家里的粮堆里,等你上学的时候再舀给你。孩子们便双臂张开做老鹰护小鸡的架势,生怕谁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

    一群孩子挎着竹笼,奔波在麦收过的原野上,迎着朝阳弯腰捡拾收割时遗漏的麦穗,宛如一群小质检员,专看谁家收的不净。有的人家割得精细,就遗穗少;也有的人家做事毛糙,麦穗折断一地也懒得收拾,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一片地从东头到西头基本上就能拾满一笼。

    拾麦穗的队伍不止我们,还有闲下来的大人,他们勤劳闲不住,有空提着大笼也拾麦穗,唯一的不同就是喜欢单枪匹马,不像我们孩子一群一群,一边拾麦一边嬉笑打闹。如今的农忙夏收早已机械化了,在机器的轰鸣声及车轮的碾压里,一个人两天的工夫就能干完以前全家人半个多月的活。再也没有人拾麦穗,年轻人都涌向了城镇。童年夏收的记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便是机器轰鸣声里抹不去的乡愁。

    责任编辑:龚蓉梅

夏收记忆(随笔)
母亲和家的味道,是没有办法配出来的(随笔)
包书皮儿(随笔)
忘了八十岁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