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9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隔代记事(小说)

湖州师范学院学生 杨帆(21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9月21日   10 版)

    插画/李昕玲

    小梅五岁那年,父母便离了婚。

    母亲要强,为了生计,东拼西凑买了辆货车,日夜轮转,奔波于各地,于是小梅和一岁的弟弟便被交给了外公外婆。

    两层小楼,一间供奉神仙、招待宾客的堂屋,一间每天烟熏火燎的厨房,两间起居室,一方不大但被外婆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小院,一棵状元红,以及从一楼爬到二楼的茂密的葡萄树,构成了小梅年少时所有的回忆。

    外公外婆生于20世纪50年代,受时代影响,他们的婚姻,夹杂着老式与新式的思想碰撞,父母相看,年少人见过几次,就此定下一生。在小梅的记忆中,外公与外婆的感情并不好,与其说是夫妻,倒不如说是搭伙过日子的,两人平日并不住在一处,少有的交流寄托在一日三餐中。

    外公是工人,有固定但不高的退休工资,他是沉默寡言而又有些威严的。他精瘦,高个儿,有些像《父亲》那幅画里的老农,却比老农年轻精神很多。在小梅的印象中,外公不善言辞,却会在姐弟俩受了欺负、挨了辱骂时悍然挺身,从不与人交恶的他能为了小梅和弟弟同十几年的邻居吵个天翻地覆。

    外公过着典型的退休生活,早上5点便起,晚上8点即睡,四季午觉不落。外公承包了一座山,每日皆往山上去,春摘梨子,秋打板栗,四季砍柴。每至七八月雨后,外公便带着孩子们到山上找菌子,这是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光,孩子们最最期待的娱乐活动。

    外公时常会与三五好友一聚,或是斟酒谈天,或是下下象棋,有时也带着小梅姐弟俩到公园逛一逛,或是寻着午后,将上山伐回的竹子削成细细的竹片,然后将它们编成一个个精致的篮子。外公的思想格外开放,他不会在意学习成绩,不会在意孩子们交了怎样的朋友,不在意穿着打扮,只要不被欺负,不为非作歹,想干什么皆随着孩子们的心意。他总劝多劳多思的外婆:“他们想去做什么就让他们去做,儿孙自有儿孙福。”

    外婆与外公是夫妻,却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外婆的一生很苦,她母亲早逝,姐妹5人由父亲拉扯长大,生长于农村的外婆结婚前忙于温饱生计,婚后囿于油盐酱醋,儿女长大成家后,还要为了孙辈操劳。

    每至上学日,早上六点半,天未破晓,外婆就已经起身为小梅姐弟俩做早餐。早餐大多是煮面条,如果前一天有了剩饭,那么早餐就会变成汤饭,偶尔外婆也会煮米线来改善口味。早餐后,姐弟俩自行就到离家不远的小学上学,外婆则趁着晨光,将昨夜挑拣好的菜背到集市上叫卖,掐着姐弟放学的时间,外婆又紧赶慢赶着回家做饭,饭后也不得闲,喂猪喂鸡、磨豆腐、浇菜,等到板栗丰收的季节还要剥栗子。每逢整五整十赶集日,外婆会到集市上做些倒卖猪呀、鸡呀、鸭呀的小生意,赚钱给小梅姐弟买些文具。

    小梅懂事,七八岁起,每到周六周日,她便会同外婆一起去市场卖菜,有时是自己种的番茄、白菜,有时是早早从菜贩子处批发来的黄瓜、茄子,外婆总会提前将菜洗好,再备上一个扎了孔的塑料瓶,时不时洒些水,菜便比别人的看着新鲜干净,总能早早收摊回家。

    外婆十分要强,她常对小梅说:“一个人只有读好书才有出路,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要欠别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外婆年少时曾上过学,这么些年来,外婆依旧会主动地从书里、广播里、电视里努力学习着自己能接触到的一切东西。不但会打算盘、背古诗、讲故事,织毛衣、纳鞋底、踩缝纫机更是信手拈来。

    外婆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的“偏方”,小梅出水痘后,外婆会煮上一锅猪大肠水,叫小梅用这水洗澡,便不会留下痘印。每逢春节,外婆会将桌上的鸡鸭鱼肉都拣一些到簸箕里,放在家中养的大黑狗面前,大黑狗先吃的肉,明年便会涨价,这对外婆做的小生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仪式。到了中秋,外婆会带着所有小辈到阳台上拜月,祈求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

    外婆本是温柔和蔼的,但或许太苦太压抑,随着年岁渐老,渐渐失了年轻时的坚韧,她开始敏感多疑,每每出门,外婆要带上自己烧过的开水,如果要在外面度过饭点,那么连做好的饭都是要带上的,在外婆眼里,外面的东西皆是不干净的,外公外婆每次都要因为这些事情争执好几次,久而久之,除非有必要,外婆便不愿再出门游玩。时光愈长,小梅与外公外婆便愈远。

    小梅整个年少时期,对父亲和母亲的印象不深,母亲总是风尘仆仆,来去匆匆,父亲更是一年只能见上不过一两面。母亲问过小梅,小梅是否恨母亲没有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小梅曾是恨的,在学校开家长会,自己总要同老师解释为何自己家来的是外公外婆时,在别人都有父母接送上下学,自己却独自回家,有时还会被欺负时,小梅不理解,为何别人的家庭能够完整幸福,自己却只能跟着外公外婆长大。

    年龄渐长,小梅也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苦衷,懂得了外公外婆的不易,虽心中明白,但小梅有时也会幻想,若是父母离婚时,自己懂事,能够阻止他们就好了。

    东野圭吾曾在《时生》里写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是不同的,小梅是许多留守儿童的缩影,也是许多隔代教养的孩子的缩影,他们由祖辈带大,比起完整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加独立,更加要强,但也更容易不自信,没有安全感,他们是庞大人类群体中渺小的一部分,不像温室中的花朵,被呵护着长大,更像是山中的小草,自由生长。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隔代记事(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