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与中国海洋交通的不解之缘

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 LEE YONG CHEE(吕勇志)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0月26日   04 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从小我就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是如何来到马来西亚的?”直到高中时期,从一门“马来西亚华人史”的课程中,我才找到了答案:原来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海上交通往来。

    早在元末明初时期,中国就与马来西亚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贸易链接。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在马来西亚多个地方遗留下足迹,马来西亚的“娘惹”也是那时期的中国人与马来西亚人通婚后的文化结晶,这些因素都加深了两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契约华工制”将大量中国沿海地区的工匠和农夫以“海上货物贸易”的形式运往东南亚各国。因此,当时的马来西亚聚集了许多华人劳工。这批华人在马来西亚成家立业,并将中国文化带入马来西亚,建立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雏形。

    高中毕业后,我带着对“海洋”的求知欲,跨越了2973公里的距离,飞行了约5个小时,终于实现了在高雄海洋科技大学(现高雄科技大学)航运管理系求学深造的梦想。

    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主要的科系都围绕着“海洋”所设,如:航机系、轮机系、航运管理系、海洋食品加工系、水产养殖系等。让我最为记忆犹新的是学校组织我们去高雄港实践教学,我刚到达高雄港就被那无数的集装箱震惊了,看着那高耸的岸桥像夹娃娃机一样,将一个个大大的集装箱从班轮船上吊起,那种震撼感至今仍让我无法忘怀。

    那些实践教学后,我暗自下定决心要朝着港口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所以,大学毕业之后我继续报考了该校的硕士项目并被成功录取。但硕士毕业后,我有点陷入迷惘的漩涡中。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这对于一个热爱海洋文化和海上运输的我而言,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带着巨大的喜悦,经过教授推荐,我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了,我终于可以扬帆起航,再次踏上学习之旅。

    上海海事大学组织了上海一日游的行程,前往上海洋山港成为其中的一项,虽然参观前我已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首次直面那蛟龙出水、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时,我还是惊叹不已。看到洋山港井然有序的岸桥和整齐划一的集装箱堆场,我被“世界第一大港”的气势所折服。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我了解到:上海洋山港是全球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和拥有完全自动化码头,洋山港通过了智能化的岸桥系统、轨道吊、自动引导运输车、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缔造出了这个属于中国的海上奇迹。

    在第十届国际航运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学者们纷纷提出港口数字化和船舶智能化的趋势及应用。这些新颖的思路打破了我对既有港口的固定思维:原来港口在发展规模和效率的同时,能兼具智慧、安全和环保。这些都是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关注的领域。

    数百年前,中国与马来西亚通过“海洋”建立了彼此的链接,如今的我也因为“海洋”有机会见证中国现代交通的发展,这份因“海洋交通”所建立的缘分何其神奇。中国在推动交通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同时,极力降低交通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等问题,这份兼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值得我们这些交运人思考和学习。

    待在上海的日子并不长,但我看到了未来交通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些经历和见闻都让我受益匪浅,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小小的我,大大的梦
从逆风破浪中感受中国力量
我与中国海洋交通的不解之缘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