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每一朵雪花都温暖

从雪中出发(随笔)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教师 王近松(21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02日   08 版)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这句诗,蕴含春天即将来临,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将看到新的希望的哲理,只要上过学的人,都能脱口而出。

    谈论冬天,如果我们绕开雪,就显得不那么正式,所以我更愿意在冬天去感受雪花的温暖,选择从雪中出发。

    从小在农村长大,六岁那年离开故乡,一年下来,只有夏天和冬天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关于夏天,满脑子都是蝉鸣,除了蝉鸣就是背着背箩满山割草,我对童年夏天的记忆是单薄的,冬天就不一样啦,有许多关于雪的记忆,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回忆却十分具体,就像发生在昨日一样。

    过去那些年生活条件并不好,电视普及度不高,一个村里上百户人家,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有电视,也不像今天这样,人手一个手机,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时候村里有电视的人家使用的是卫星接收信号的那种电视锅盖,一到冬天,雪覆盖在电视锅盖上,就不能很好地接收信号,用影碟机播放影碟,成了不二之选。

    说句实话,很多碟片的名字已经忘记,只记得看武打片是主题,而每次看武打片,脑海中都会有一种想法:古人在冬天都做些什么?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通体透白,无暇至纯,是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高濂在《遵生八笺·扫雪烹茶玩画》一文中说:“茶以雪烹,味更清冽,所为半天河水是也。不受尘垢,幽人啜此,足以破寒。”

    雪是至寒之物,却能破寒,这多少有些“以毒攻毒”的意思。直到今天,我很感谢我的外公外婆,六岁以前,大多在外公外婆的呵护下长大。外公家住在森林中,遇到雪较大的那年,几乎要等雪化后才能出门。有时候外婆带着我,拿着杯子,将那些灌木丛上的雪舀进壶里,舀满了就把壶提回屋子,将壶放在通红的炉子上,很快就会融为水,这样的过程像被设定好一样,可以重复很多次。

    只有饿了才愿意回到屋内,小手冻得通红,习惯性地把手放在火炉上,外公便会揪着我的脸说:“下雪天就不要出去啦,把鞋弄湿了脚僵得站不住了才会回来。”外婆总说:“小孩子嘛,哪有不喜欢玩雪的,过了这个年龄叫他玩,他也不玩啦。”

    转眼间,外婆已去世十年有余,只有外公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外孙们都长大,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只有雪依旧下在房顶上、下在树枝上,看似野心勃勃的,想要覆盖大地,实际上,从未覆盖的是我们回不去的记忆,每一场雪,都让记忆很暖,也更加清晰。

    在我生活的地方,很少有人提及雪线,也许并不存在,也许存在,这些都不是我们在冬天要做的。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冬天回去,只要雪下了两三天,父亲就会和三五个邻居去山里追野兔、野鸡,基本上都是空手而归,他们回来时裤子湿了大半,头发上还有少量的雪花,却乐得像个孩子。

    受父亲的影响,从雪中出发伴随着度过了很多年。不管雪有多深,依旧选择出发,雪地上行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这些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也出现在生活中,我们就成了那个选择从雪中出发的主角。

    2018年去昆明上学,雪成了一种向往,我开始在屏幕上见到全国各地,乃至域外的雪。生活在没有雪的地方,如何从雪中出发,更多时候是从文字和歌声中出发。

    去年回故乡实习,又可以在这片大地上享受雪的温暖了。快过年的时候,县城下了一场大雪,约上高中时代玩得较好的两个朋友,从新城区走路去老城区,从老城区到北坡生态公园,一走就是一天,很多年没有的感觉又重现了。

    我们有时候调侃,如果一个人怕雪,那么他就老啦。在刚下过雪的地上,走出去便会留下脚印,尽管太阳出来时,这些脚印都会消失,但不会消失的是我们曾经选择了在雪中出发,我们跨过雪地,就能跳出冬天,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温暖的春天,但春天没有到来之前,更该享受冬季的安静。

    假如雪是一个人,也许我会偏爱一生。我想收藏一朵雪花,把它放在手心里,去勾兑其他季节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融化,融化才是真实的。无法保证让一片雪保持最初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会不禁想起卢梅坡、范云、岑参等古人写下那些关于雪的诗行。我对雪、对冬天的爱,都在齐秦的歌声里,在回去的路上,忍不住哼起《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

    二十多岁,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向别人描述爱情、未来的模样,最好的回答,即为:从雪中出发。

    责任编辑:龚蓉梅

啼鸟不惊梦中人(随笔)
从雪中出发(随笔)
路边(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