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郝随穗《庄里》:追寻“自我的原点”

田永刚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16日   03 版)

    是的,我们没有退路。城市化进程让我们的生活更文明、更先进,但原生化的乡村,才是我们越来越闲适的记忆和向往。尤其是有过童年乡村生活的人们,这种“乡村意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伴随着现实的冲撞,甚至会让人的怀念,带着无法调和的苦痛。毕竟,失去的,也许才是最珍贵最难忘的,尽管它可能带着落后、散乱、陈旧等等的缺陷。这种特征,在青年作家郝随穗的散文集《庄里》有着深切表达。

    这本由中国青年报组织读者推荐名列月度好书榜首的散文集中,多的是旧时光里小村庄、小人物的欢喜悲乐,就像开篇里表述的“是对他们活在尘世上的理想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究”,行文中,你能看到命运、民俗、日常,能看到历史滚滚前行的小群体画像,能看到自我、思想、生活,更能看到现实。这种现实,不拘于岁月、不困于在场、不了于生命,但它就能碰触到你,这既是作者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现实是多样化的,是浅显的也是深刻的,是日常的也是“致命”的,是琐碎的也是简单的。而现实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原生态,就是真实而客观。这种不同于新闻的真实与客观,一定意义上,是写作者自我的复刻与延伸,它的内在是自我,它的外像是万物,它的桥梁是情感,它的底色是诚恳,它的构成是自由……由此延伸出来的,是“无定法”、是“无定式”,是我们的体验也是我们的旁观,是我们的臆测也是我们的关照。散文之所以越来越受重视,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里。你读《憨三姓》,能感受到芸芸大众的痴,几千年传承的孝,以及自己对缺陷者的伤;再看《父亲的面子》,你会想到沉默的大多数,会想到厚重的父爱等。不,不仅仅如此,不止有素描,有记叙,还有回到和离开,还有悲悯与思想。

    现实高于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这没有错误。但思想的立足点,永远是现实,可现实是差异化的,人必须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我的原点”,以此来界定自我的生活。有了我在的现实,才是我思想的源泉。很多时候,这个原点、源泉,就积累在我们身上,随着时间一点点积蕴,它的出处,就是童年。从牙牙学语到口若悬河,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人云亦云到理性思维,伴随我们成长的故人、故乡,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也不愿意割舍的情怀。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村庄,都有一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故地。我们受过的教育、教训,我们收获的喜悦、成长,一点点供养起我们的思想、信念、情感,这就是现实,但不仅仅是一种现实。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现实它本身复杂多变又散漫冰冷,但却可以无限加诸“自我”,让我们保持不断翻新的心意。当然,这心意,永远根植在自身。

    现实高于自身。写作者自身在散文写作中,自始至终都是一种非虚构的存在,这种“我”的彰显,却并一定是现场的,旁观也是一种在场,合理的想象甚至回忆,也都是。但我们为什么常常会想起过去,为什么要记住那些片段,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为什么给我们以美好、启迪、伤感等等感触,让虚幻的情境复原式呈现在我们脑海中并给予一定程度的生理触觉?这一切,都源于自身,源于“我”这个自身,但恰恰局限、牵引、舒展我们自身的,是现实,是这个绚烂的世界,是我们经历的是是非非,以及寄托、留存过我们情感的事物和一个个活生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就是我们岁月长河里的现实,那个高于我“自身”的现实。

    现实也高于时间。时间是线性的,是不可逆的,现实是当下的,是当前的,但相对于沉默而有序的时间,我们更愿意付出所有于现实,现实中有“真我”,有我存在的意义,在此前提下,我才愿意返照过去,追寻那个“逝去的自己”,从而在这种寻思之中,可以透出我们打穿迷惘的目光,进而让我们对以后、对未来有更明晰的认知。手捧《庄里》,我不由觉得,当我们受困于时间、受困于生活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来,用最原始最笨拙的阅读来相待自己,让现实在时间里低一些,再低一些。

    由此,用平淡和普通缔造出更多关于自身和世界的奇异风景。

    责任编辑:只恒文

新商战 新女性
郝随穗《庄里》:追寻“自我的原点”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