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黄了,你妈喊你回家割麦子哩!”曾有段时间,这句话网红了整个大西北。每年六月麦黄时节,许许多多远在外地打工的游子总会被抖音、快手中播放的翻滚着金黄麦浪的视频所感染所打动,继而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不为别的,只为赶回家收割麦子。
麦子,是农民的命根子,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温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庄稼收种基本上靠人力和畜力。记得自己那时正上小学,头戴一顶草帽,手握一把镰刀,也跟着大人去地里割麦子。虽然自己是一把一把地割,割得很慢也很少,但对家人来说,多少也是一种帮助。
割完麦子,紧接着要犁地种玉米。那时农用拖拉机少,大部分人用牛犁地。犁地的时候,也是全家上阵。父亲赶着牛在前面一行一行地犁,我们姊妹仨用锄头打碎翻上来的土块,母亲则跟在犁后顺着犁沟点玉米。就这样,每家每户七八亩地,一面收割,一面播种,往往要持续半个月多。麦场上,相邻的几家人经常会相互联手,相互帮衬,今天合伙给这家碾麦子,明天合伙给那家碾麦子。大伙儿一边干活一边说笑,一起感受劳动的快乐,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那种场面既热火朝天又其乐融融。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十年眨眼即过。21世纪初,机械生产逐渐替代了人力劳动。人们再也不愁割麦、收玉米了。每年的夏收,在一阵阵收割机的隆隆声中,一片片金黄的麦子颗粒归仓;又在一阵阵拖拉机的突突声中,广阔的田野上播上了一行行的玉米。三个月过后,玉米成熟了,随着玉米收割机的轰鸣声,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被三轮蹦蹦车运进了村庄农院。许多农民涌进了城市,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城市显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如果不是夏收、秋收,他们或许很少回到农村的老家。
可是,今年秋收,当我再次迈入农村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大门紧锁。直到傍晚,我才看到有人开车陆陆续续回家。或许,他们白天在城里工作,晚上才开车回家休息吧。村庄,在农忙时节显得这般寂静:缺少了人来人往,缺少了欢声笑语,缺少了炊烟缭绕,缺少了鸡犬相闻……真让我感到不习惯,也让我油然而生些许落寞之感。
责任编辑:谢宛霏
陕西宝鸡市金台区南坡小学教师 吴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