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散文写作课之二十五

随时的小感想,千万别丢掉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23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鲁迅在为《野草》的英文译本写序时,将书中作品统称为小品,包括一首短诗,一个短剧本。他说:“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记住关键词语,后面还要说它。

    现在,第一个问题是,后来人们把《野草》叫作散文诗集,有没有弄错?

    有一种说法,散文诗是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过渡体裁,也是自由体诗歌的衍生产物。这个称呼源自1821年出生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此后也称为“韵律散文”。波德莱尔发现它比诗歌更灵活自由,容易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说,我们谁不曾在心怀壮志的日子里梦想创造奇迹……写一部充满诗意和乐感,没有节律和韵脚的散文呢?它温柔又刚毅,能与心灵的激荡、幻想的波动和意识的顿悟相适应。

    我看到的资料说,在中国,随着外国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自1918年刘半农开始发表散文诗,同时开始使用“散文诗”这个名称。到了1926年,鲁迅完成《野草》的写作,给予这部《野草》很深影响的,正是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二者都有描述现实的长处和妙处,波德莱尔用更丰富的细节表现更抽象的现代生活,鲁迅用比较“含糊”的措辞表现“难于直说”的现代生活。

    波德莱尔《每个人的怪兽》:“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一株蒺藜菜,也没有一棵荨麻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

    他接着写道:“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我向其中一个人询问,他们这样匆忙是向哪里去。他回答我说,他也一无所知;不但他,别人也不知道。可是很明显,他们定是要去什么地方。因为,他们被一种不可控制的行走欲推动着。”

    鲁迅《这样的战士》:“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接下来的一段是:“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但他举起了投枪。”

    人们把《野草》中的作品叫作散文诗,这没有说错,但不比鲁迅说的小品更准确。小品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最早出现于《论语·子罕》,它的31章里,有的一章只有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很短的一章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定下了小品的基调:文字精短和意味深长,值得细品。后来呢,小品也成为古代小说的一种文体,以《世说新语》为代表。我们可以说,它包括了不止一种文学体裁,是它们合成的一个类型。

    我还是赞成用散文诗集来称呼鲁迅的《野草》,这样做,是把它归放到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中,看出它的意义——在鲁迅的所有文学作品里,同时在世界范围的散文诗名著里,这部《野草》,会有不低的地位,有长久的生命。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该问题不涉及世界和中国的文学史,仅仅涉及鲁迅的作品,那就是,创作一部《野草》,对作者本人的意义是什么?

    请你回到开篇引用的那句话,再领会一下他说的,这二十多篇小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

    正是这些随时产生的小感想,组成了一部经典作品。

    有的是一些思维的火花,比如:“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淡淡的血痕中》)

    有的是一些往事的片段,比如:“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风筝》)

    有的是对人性的一点发现,比如:“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复仇》)

    有的是一些文字的奇妙组合,比如:“女孩扶老人走进土屋,随即阖了门。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过客》)

    还有的是记忆中的一段风景,比如:“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好的故事》)

    那些随时随地的小感想,那些带有灵感的小感想,只要写作者还有创作欲望,就会在他们那里出现,成为他们的财富。

    这些财富,他们都想过要认真对待。

    第一种方法:把它们存放在记忆之中,留给以后的创作;

    第二种方法:一条一条写在备忘录上,留给以后的创作;

    第三种方法:迅速挑出小感想之一,仔细斟酌,完善构思,写出大块文章;

    第四种方法:在每个小感想来临时都抓住它,随时随地写成文字精短又意味深长的作品。

    从前面第一段文字,你已经知道了,1924年到1926年的鲁迅,采用了处理小感想的第四种方法,这种可以随时写作、快速完成的文体,写出了《野草》。两年多写了二十多篇,差不多每个月一篇(对于才思敏捷的鲁迅来说,这不算多,还可以更多些,每周写一两篇)。而在与此相邻的年月,他采用了处理小感想的第三种方法,仔细斟酌,完善构思,写出了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使用第二种方法时,我们要当心,那些记录下来的小感想不要埋没太久,要有个计划,一步步完成。这方面有很多作家做得好,要说做得最好的范例,是19世纪作家霍桑。他在记事本上记下了几千个小感想,比如:“某个人已经拥有凡人有权要求的东西,他想使这东西更美好,结果把它全毁了。”“某人怪罪于隐秘的仇人,但终于发现自己是罪魁祸首,是一切不幸的原因。道德、幸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命令另一个在道义上有责任听从他的人做一件事。下命令的人先死了,另一个人至死一直在做那件事。”“两人在街上等待事件发生和当事人出现。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就是当事人。”在他生活的环境里,这些小感想不适合写成散文,于是他先后写了几百个短篇小说。

    我个人采用的大多是第一种方法,把时常涌出的小感想,存放在记忆之中。当初我头脑中存放的小感想不少于成百上千,许多年后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不推荐这种方法。

    特邀编辑:董学仁

永生的父亲
雪花的约定
随时的小感想,千万别丢掉
潦河的秘密(散文)
《兰心大剧院》的叙事意义:理想的相爱关系
村小校门前的那条河(随笔)
想看海的向日葵(童话)
如鸟(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