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那片燃烧的云彩(随笔)

何光贵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30日   13 版)

    初冬时节,大地一片萧瑟。车行大山,突然眼前一亮,一大片一大片火红将整个村庄抱在怀里。蓝天丽日下,那片云彩红得那么艳丽,红得那么耀眼,仿佛燃烧的火焰,将整个山洼照亮点燃。车上有人惊呼,那是什么?那是什么?停车注目一观,在一片山洼里,三五户修葺一新的青瓦白脊农房,掩映于一片片火红的柿树中。

    那片火红的柿树吸引了我们,我们停车向那片火红的柿树走去。数年脱贫攻坚,整个山村焕然一新。沿着新铺的水泥入户道路,我们来到修葺一新的瓦房前。小院内,硬化的院坝清扫得干干净净,阶院的木楼上堆满了系成一坨一坨的玉米,木架青瓦白脊房修葺一新,屋后是一片片火红的柿树。年满八旬的王仕富和王仕珍夫妇,正忙着准备背篓、梯子、吊绳,采摘屋后老柿树上的柿子。

    过院坝,穿瓦房,来到屋后。金色阳光下,一大片火红的柿树,将整个山洼映得彤红。屋后有棵老柿树,那树高大挺拔,粗壮的树干需两人合抱,遒劲的枝干努力伸向蓝天白云,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听王仕富老人讲,这树不知有多大了,只知道几辈人前这柿树就是这儿的一道风景了。站在柿树下仰望,金色阳光下,蓝天丽日下,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高高地挂在蓝天;一片片柿子,像一片片嚯嚯地燃烧的火焰。

    搭梯子,拿背篼,栓吊绳,持竹竿。年满八旬的王仕富老人,身轻如燕,一眨眼,就爬上了大树。站在高高的柿树上,老人双脚横叉,手持竹竿,绳吊背篼,将火红的柿子摘下,一一放在背篼。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金色阳光如瀑,天空湛蓝如洗,柿子艳丽如火;摘柿人手持分叉的竹竿,将火红的柿子叉断、摘下,放入背篼……不一会儿,柿子就装满了背篼。王仕富老人用绳子将背篼吊下,老伴儿王仕珍就在树下接住,然后将柿子背到前面的阶院,将柿子倒在簸箕里。

    金色阳光从天空倾泻,火红的柿子发出耀眼的光芒。王仕富老人将火红的柿子,一背篼一背篼从高大的树上吊下。我们也加入了采摘柿子的队伍,帮着两位老人背柿子。临近中午,大树上的柿子采摘得只剩下星星点点。我问王仕富老人,为什么不全部摘完,要留一些柿子在树上。王仕富老人娓娓道出了缘由。有一年采摘柿子的时候,没有给鸟雀们留一丁点儿。那年冬天,大寒,许多鸟雀因为缺少食物,饿死冻死了很多。次年,大灾,天出奇的干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由于没有了粮食,大家把眼光投向了即将成熟的柿子,但祸不单行。开始,柿子长势很好,快成熟的时候,不知名的虫子泛滥成灾。由于没了鸟雀吃虫子,几天之内,那些虫子就把柿子给糟蹋光了。当年,原本指望柿子关键时候能够救命,但柿子没了,当年村里饿死了许多人。从此以后,村里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年采摘柿子的时候都要留些给鸟雀们吃。

    老人说,人啊,不能太自私,给别人留退路,就是给自己留活路。

    摘完柿子,已是午后。阶院上的大簸箕,已倒满了火红的柿子。肚子饿了,由于老人行动不便,我们便帮着在柴火灶煮“随水干”干饭。这是个技术活,掌握不好火候、控制不好水分,这个“随水干”干饭要么就焦糊了,要么就煮不熟,要么就煮成了稀饭。这个技术活,还是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学来的,那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我,每天要在柴火灶里,煮好一家人的早饭才能去上学。现在操练起以前的技术,一点也不含糊。很快,我们就煮好了饭,炒好了菜。用柴火煮的“随水干”干饭,喷香!用柴火慢慢炕的锅巴,爽脆!

    吃饭间,老两口讲,脱贫攻坚使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熟透了的柿子越过越火红。这儿盛产柿子,这几年大力发展柿树。柿子除作水果外,还做成柿饼,这儿的柿饼远近闻名,十分抢手。柿子成熟的时候,整个村庄一片火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远近的游客;这儿还是著名的网红地,许多画家摄影家到这儿采风,周边还发展了几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老两口四个儿女,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工作,平时只有老两口在家。家里日子过得殷实,儿女们也孝顺,前不久家里安装了摄像头和监控系统,儿女们随时可了解老人的状况。

    老两口说,每年采摘的柿子,大多做成柿饼,给儿女们寄点,给亲朋好友送点,每年春节,这柿饼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过年,儿孙们回家了,家里可热闹了。说到过年,老两口眼里闪着亮光,脸上露出了笑容。在老两口忙碌而寂寞的生活中,逢年过节,儿孙们欢聚一堂,是老两口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太阳渐西,我们挥手告别两位老人,挥手告别那一片火红的云彩;夕阳下,那片火红的云彩是那么的红,那么的亮……

    责任编辑:谢宛霏

那片燃烧的云彩(随笔)
我的雪
冬日的乡村(散文)
成昆线上的“茶马古道”(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