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龙”图腾(随笔)

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教师 李孝湖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30日   14 版)

    台风灿都来的前一夜,窗外暴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晚我回想起与李小龙先生的“初见”,似乎也是如斯雨夜。他给我的心灵暴击如同窗外的旺盛暴雨,那种“肝颤”余震至今。

    记得大学二年级的暑假我没回家,福建室友拍着我的肩膀说:我的电脑借给你玩一暑假,里头的电影包你喜欢。他回家了,暴雨就来了,我关上门窗,洗了个手,泡上一碗“白象”,静气凝神,开机关灯,那种仪式感,就差斋戒焚香沐浴更衣了。打开E盘,一直点,点到一部电影叫《龙争虎斗》,是香港嘉禾的老电影,那就看吧。

    电影情节也简单,高手闯孤岛,从小怪打到大boss,最终送其领盒饭,端掉黄赌毒大窝点,报了家仇和师仇。现在想来,初见super idol给我的震撼在哪里呢?总结震撼之前,得先明确我当时的身份:一个从浙南农村跑到武汉上大学的19岁无知穷小子,没啥底蕴,有颗强烈的好奇心,骨骼清奇,充满理想主义。再配上当时环境,在那个孑然一身的暴雨之夜,很多平时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情节,都会给人以更深的回响。

    说回震撼,很明确,荧幕中的李小龙就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小龙不算高,可看着恰到好处,不胖,体态轻盈,影片开头与还没变胖的洪金宝MMA式的对练后,李轻易空翻过两组牵手的师兄弟,使我相信世上肯定有轻功高手。技能上看,李小龙各种武器似乎样样精通,《龙争虎斗》中,李展现了对齐眉棍、菲律宾棍、双节棍等棍器的熟练运用,对方拿什么武器攻击,我就给你展示我比你更熟练掌握该武器,较之金庸小说中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更进一步,这对当时还是热血青年的我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精气神上看,李小龙眼神犀利,自信从容——后来得知他还有不低的近视,近视眼比没近视的还有神,这更让我崇拜。要知道当时我们班级有35个同学,只有1个不戴眼镜,硕果仅存的那位后来也随了大流。虽然母校属于211序列,但我们班是学工程的,大部分人又都来自农村,自然免不了带着泥土气息,那种舍我其谁、顶天立地、没有什么我不会的气质罕见得如同武汉夏天的凉风。大伙专心于学习数理化,文学、美术、电影、交谊舞、古典乐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记得某次,交响乐团进校园,由于我们观众掌声太过激烈且时机没把握好,著名指挥还不得不停下来解释一番。所以,碰到李小龙式的一专多能、无所畏惧的自信,我直接被他降服。

    哲学观念上看——是的,那时候我开始关注一些哲学上的东西,对尼采发生很强的好奇心——李小龙那种快速的、直觉的、凌厉的、深刻的武道哲学思想令我陶醉,我隐约感受到,直觉的不一定不深刻,那些七绕八绕的有时反而只是我们的自我迷思。记得影片中,李小龙教授少年武者道:反应要快,就像直觉中把手指指向月亮,反应慢了,就只能看到手指,决不能让你看到月亮的光华。“指月之指”往深处想,不啻为一种人生哲学。在影片结尾,李小龙和石坚大叔对决,石大叔引李入镜阵密室,李小龙被重重幻象所惑,找不到敌人的真身,这时他想起影片开头师父的教诲:所谓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真正的敌人则藏身其后,你如能消灭幻象,就能消灭敌人的真身。于是李小龙打碎镜子,幻象消失。多少年后,当我面对人生种种,这句话时常出现在耳畔,给了我一些指引。

    那晚看完电影,夜更深了,雨更大了,我持续“肝颤”中,不能入睡,就像孙楠歌中所唱的,“这种感觉就像飞翔在——缘分天空”。其实,我心目中的完美男性有一点很重要,必须“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这或许是我的个人执念,从小到大,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文理科分别不大,只不过是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数学好的人,照样且应该有更敏锐的文字、线条和影像上的直觉,所谓界别不应该成为我们默认的壁垒。所以,大学后期又认识了王小波,一个数学和编程都很棒的有趣作家,我也一度沉迷。但王小波不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偶像,虽然跨界、高大、幽默、深刻,情书也迷人,但外形上过于“苦大仇深”,扣了分。

    说回认识李小龙之后我的变化吧。第二天上午,我就去买了一根双节棍,并且成功地在第二天下午,把自己左右两个胳肢窝怼成了青紫色。同时开始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伴随着李小龙式魔性叫声,我尝试着模仿电影中的出拳和步伐,于是时不时还听到自己裤子裆部针线崩掉的声音……

    之后,李小龙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书等等,能找到的都看至少一遍。犹记得《唐山大兄》里郑潮安握住玉佩想起母亲时的配乐干净感人,女主角周梅笑起来挺像我一个高中同学;《精武门》里五师弟陈真白色中山装笔挺正派,那个著名的凌空一踢振奋了多少中国人的精神;《猛龙过江》里唐龙憨厚又身手了得,罗马斗兽场的那只猫真是点睛之笔;《龙争虎斗》不必说了,然而说到《死亡游戏》和《死亡塔》,李小龙已经告别我们,化身在光影中了。

    那个暑假是闷热的,也是充实的,是费电的,也是费裤子的。当胳肢窝的颜色不再变化,当腹肌的硬度稳步提升,我知道我学习李小龙,已经渐入佳境。新学期接踵而至,为了巩固成果,更上层楼,我毫不犹豫地选修武术和跆拳道。每当夜幕降临,我腰里别着根双节棍走入操场,就像大侠行走在江湖上。此时,看到吉他社的男男女女又在草坪上问着月亮爱他们有多深,我的心里就升腾起一股强大的“鄙视”:儿女情长!

    纯粹的日子总是短暂,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前文提到的我的“跨界”执念,也导致我毕业后的职业经历颇为曲折,先在东北从事工程专业数年,后辗转至杭州、福州、温州数年,做过各种古怪工作。又因为自己有着强烈的教育情结,便从零开始考教师证、考教师编制,回到家乡,成了一个语文教师。

    这么多工作,我最难忘教师。我常常在学生面前提起我的偶像李小龙先生,给他们讲李小龙的故事,常常督促他们强身健体,也常常跟他们一起跑步锻炼。我也把李小龙常常提起的一句话教给他们:光知道不够,我们要学会运用;光有决心不够,我们要付诸行动。

    责任编辑:谢宛霏

文化巷深处(散文)
“龙”图腾(随笔)
新时代的《中华通韵》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