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散文写作课之二十六

难于直说的事情怎样说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30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鲁迅说他写《野草》的时候,“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我的作家朋友也遇到过,有时难于直说,还有时根本就不能直说,可是又想说出来。像鲁迅那样使用含糊的措辞,便是说出来的一种方式。

    我初读《野草》时,阅读经验不多,再加上那时早过了作者写作的时代,缺少一份感同身受,因此我没有注意到书中描述的事物,哪些是难于直说的,哪些是不能直说的。

    于是我在《野草》中欣赏到样式很多的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与人们习惯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一样了,虽然在表现内容上,同样有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但在表现形式上超出了太多,创造了以前没有的锐度和强度。

    我读到的各种表现方法,现在想来,就是鲁迅所说的“措辞就很含糊”。那些含糊的措辞,带来了强有力的文学语言,有新鲜感的阅读体验。

    比如《野草》中的《过客》开篇。

    事件发生的时间,作者写的是“或一日的黄昏”,一个含糊到极致的概念:这黄昏可以是春夏秋冬里的任何一天的黄昏,也可以是许多天里的黄昏。再放开一些,那个或许是黄昏的时刻,可能是过去,可能是现在,可能是未来。

    接下来,作者用“或一处”表示事件发生的地点,这个地点同样含糊,可以是我们空间里的任何一个地方,还可以不是一个地方,是超出一个地方的许多地方。如果放开想象,说是现实中的空间也行,非现实的空间也行,这范围就太大了。

    我们知道有个词语叫“含糊其辞”,有个词语叫“不确定性”,意思都差不多。一个作品里不确定的时间地点,是开放的时空。面对不同读者,它是不一样的时空,容纳了他们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过客》中的人物,在清晰中有些含糊,含糊中又有些清晰。一个老翁,只知道他“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不知道他是谁,为什么住在这个地方。一个女孩,只知道她“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是老翁口中的“孩子”,至于是他的孙女外孙女还是其他晚辈,作者不说又有谁知道?

    而那个约三四十岁的过客,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老翁见到过客,也有这个疑问,就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问:你是怎么称呼的?过客回答说:“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第二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客回答说:“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第三问:可以问你到那里去吗?过客回答说:“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前面!”

    你已经看出来了,过客所回答的,正是从古希腊哲人开始,很多智者都想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智者也不是什么都知道,这三个问题就没有看到最好的答案,还需要一代代智者去探索,所以叫“三个终极之问”。

    你也许还看出来了,鲁迅对这三个问题有自己的回答,但在这里,他借着虚拟事件中的虚拟主人公过客,只是做出了含糊而非明确的回答——我记不清楚我是谁,我是谁也不重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重要,我一直就这么走。在后面的对话里,过客好像又补充了一点:我只是听从我听到的召唤,一直不停,向前行走。

    难于直接回答的问题,说起来,也属于难于直说的事情,是其中的一种。鲁迅用了不确定的回答。但是结合《过客》的情境,结合阅读者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生经验的填充,可以给阅读者一个比较深的感觉上的触动,这就够了。在好的阅读者那里,作品里看似模糊的描述,还能在读了全篇之后,一点点清晰起来。

    甚至还能有一些感叹,涌上心头。

    比如对作品中那个老翁的感叹,可能来自下面的对话。

    过客说,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老翁说,我知道。过客问,你知道那声音吗?老翁说,他(它)似乎曾经也叫过我。过客问,那也就是现在叫我的声音吗?老翁说,那我可不知道,他(它)也就是叫过几声,我不理他(它),他(它)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

    过客那样的人极少,其生命意志坚定,可以走得更远。老翁那样的人多一些,他们也听到从生命意志中传来的召唤,也走过一段无悔的路程,却没有那么坚定,力气不够,停了脚步。

    我们为什么要感叹?我们在感叹那个老翁太像我们自己。在生而为人这一辈子的某个方面,我们也曾想做个勇士,也曾想走得更远,也曾想为后世开出一条道路,但我们最后成了《过客》作者笔下的老翁——正是由于作者含糊的写法,超出了一个被具体情境限定的人群,在更多的人那里掀动共鸣的浪潮。

    你现在看到了在写作中使用含糊措辞的好处。实际上,我在前面至少说到了使用含糊措辞的四个方法,还需要认真理解、把握和使用。

    一是设置不确定性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让你的写作意愿,在这种模糊的设置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是运用思辨能力,在精神世界的高处来看待事物。如果思辨和精神世界的高度不够,使用含糊措辞的意义就会减少。

    三是利用好虚拟的人物、虚拟的事件。这一点与寓言相似,它的人物和事件是非现实的,但它指向了现实生活。

    四是把你影响阅读者的目标调整一下,不是影响他们的思想(你的思想未必比阅读者更高远),也不是影响他们的情感(你情感的深刻未必超过阅读者),而是影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你独有的感受和情绪正是阅读者需要的)。当然,这也是你写作时的重心,突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才能深一些影响到你作品的阅读者。

    上面说的四个方法,只是鲁迅使用含糊措辞的写作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选了《野草》的另一篇为范例,可能是另一些写作方法了。

    现在,请你试一试,阅读和体会《野草》中的另一篇《影的告别》,然后想想看:有没有上面说的四个方法?有没有其他的写作方法?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什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特邀编辑:董学仁

仰望那座巍峨的英雄山
新时代的《中华通韵》
难于直说的事情怎样说
我的“复仇”(散文)
《梅艳芳》:童话常为喜剧,而神话往往是悲剧
王忆:在静寂里逆生长
微光(小说)
行李寄存站(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