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彼此照亮的生命

裘山山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2月07日   02 版)

    作者供图

    裘山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原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先后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文津图书奖,四川省文学奖,以及夏衍电影剧本奖等多项奖励。已出版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长篇散文《遥远的天堂》《家书》,中篇小说《琴声何来》等,并有部分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

——————————

    今年秋天,我去浙江兰溪的蒋畈村采风。当地主人介绍说,那里是文化名人曹聚仁的故乡。起初我没太在意,浙江的文化名人太多了,几乎每个村子都能遇见。可是进入蒋畈村后,我却被深深打动了,被曹聚仁的父亲曹梦岐打动,被曹聚仁的前妻王春翠打动。

    尤其是王春翠,同为女性,更令我感佩不已。回来后,我即上网查找她的资料,才发现以往人们写到她,都是写她和曹聚仁的关系,八卦成分比较多。几乎没有人从正面写过她。而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我决意要写王春翠,要把她的故事告诉世人,并流传下去,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的敬意。于是,便有了《百年前的一株兰》,写了这位如兰的女人,如何在贫瘠的乡村坚持办教育,传播文明,并在抗战期间带领师生们宣传抗战,不屈不挠。最终从曹王氏成长为独立女性,从小脚女人成长为王大先生。

    文章在文汇报笔会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被她深深感动。更让我欣慰的是,曹家的亲属和蒋畈村的乡亲们,也很认可我的表达。

    在笔会公号第一个留言的读者,是牛歌。牛歌留言:肃然起敬,王大先生。曹聚仁我知道,也有他几本书,却不知道这位一点也不比他逊色的前妻。谢谢山山,让我们知道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我在笔会上发文章,牛歌时常留言。留言也总是很到位。他是我的一位老友,大名牛宪纲,我们相识于网上,十几年前博客兴盛时,我们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常互动。后来转入微信朋友圈,继续互动。

    牛先生是湖北襄阳的一位作家,年长我几岁,曾出版过好几本书,还曾是襄阳文学刊物《汉水》的副主编。我们虽然从未谋面,却成了老朋友。其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都很接近,他常常对我的作品进行中肯的点评,对我鼓励很大。

    而牛先生本人也令我很敬重。第一,他的阅读量很大,可谓饱读诗书。看他留言即可发现,他已经读过曹聚仁的书了,而我,只是走到曹聚仁故里才知道他;第二,他酷爱锻炼,常年在汉江游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曾和一位好友骑自行车采访,行程一万两千多华里,长达一百四十多天。回来后,他写作出版了长篇纪实散文《万里走双骑》;第三,他的书法极好,小楷尤其精湛。

    有一回聊天,牛先生告诉我,他从一九九零年开始写日记,已经三十年了,每天都用小楷写繁体字。闻听此言,我当即羡慕加羞愧,表示要把家里的好本子都寄给他,他说不要寄,也许哪天他会到成都来,亲自来拿。不过至今还没来。

    文章在公号发表的第二天,牛先生问我,你这篇文章发出来时有删节吗?我说有两处,不多。他说,你可以把全文发给我吗?我就发给了他。过了一天他又说,我感觉,无论是字形,还是读音,一枝兰都更好一些,你再琢磨一下。我很尊重他的意见,立即去和责编商量,因为当时报纸还没刊出。但我的责编还是认为“一株”更好,责编说的也有道理。我回复牛先生,他笑笑没再说什么。过了两天他又告诉我,我把愚昧的昧写成味了,曹王氏掉了王,通洲桥不是通州桥。我当时暗自感叹,他怎么看那么仔细?

    11月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一个快递,自知这段时间没买什么,就猜是出版社寄的书。哪知取回来一看,当即惊呆了:竟然是一本古朴的青蓝色封面的册页,上面赫然写着《百年前的一枝兰》。急急翻开,里面夹着一封信:

    山山您好:

    拜读大作《百年前的一枝兰》,为之感动。遂恭录全文,以作纪念。这也是献给王大先生的一瓣心香。

    近来诸事繁杂,写写停停,颇欠工整,自己并不满意,还望多包涵。

    顺祝笔健。

    牛宪纲

    草于十一月二十八日

    原来,牛先生用小楷为我抄录了这篇散文!难怪他看得那么仔细,一再和我订正其中的错误。四千字啊,他竟然一笔一画,一丝不苟,抄录得工工整整。我一页页地翻看,内心的喜悦和感动无法形容。他的字实在是太漂亮了,而且全文无错,我估计我自己抄一遍,都会有错、漏字。

    征得他的同意,我发了朋友圈,赢来朋友们的一片赞扬和惊叹,感动和钦佩。包括一些自己的字也写得很好的朋友,都称赞他的字有功力,非同一般。

    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幸运,可以和灵魂相近的人神交,可以和神交的人互相照亮。哲人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的互相照亮。我在蒋畈村“认识”了一百年前的王春翠先生,又在同时代“认识”了从未谋面的牛宪纲先生,他们都给予了我生命的养分,都将我的生命照亮。这份幸运,我会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只恒文

彼此照亮的生命
以时间轨迹之心,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精彩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