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张启晨:把情与思投入到运河中

本报记者 只恒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2月21日   03 版)

    张启晨,90后,笔名本命红楼,鲁迅文学院学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作品《玉堂酱园》入选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并被中国“网络文学+”大会遴选为首批海外输出作品翻译为阿拉伯文。

    《流动的历史——图说中国大运河》书页内图。

    生活在运河边上的人对水都有一种自然的亲近,仿佛只有枕着隐约传来的划桨声才能睡得自然香甜。

    少年的写作自然也少不了这一主题和内容。在张启晨的心目中,大运河的遗产应该包含飘荡在淮安上空的划桨声,还有那船工号子,声声入耳,回味绵长。

    “了解运河嘛?”

    三年前的这一天,江苏淮安市“名家名作打造工程”的专家学者对张启晨申报的研究项目,意见并不是很统一,毕竟他是数百名申请者中年龄最小且申报独立完成的项目执行者。

    “说实话,算不上深刻。”张启晨诚实地回答。

    “有信心做好这个选题吗?”

    “有!”青年的眼神肯定且坚毅,公示名单最终保留了张启晨的名字。

    由南到北,杭州、苏州、扬州、镇江、淮安、徐州、台儿庄、济宁、泰安、沧州、北京,青年所有的假期,都把自己的脚印刻在这一个个运河沿线城市上。

    在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分水龙王庙前,望着眼前的断壁残垣破砖烂瓦,看着已经干涸多年的河道,他久久呆立,眼神穿透古今,思考着这一段“水脊”到底为何如此艰难险阻。

    六百多本书、近千份资料、数十本笔记,青年的书房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有的只是一杯清茶,以及灯光下孜孜不倦的身影。

    为了小说中某个典故的敲定,他数次前往故事发生地,向亲历者求教询问,确保内容真实可信。

    为了绘本项目的创作落地,他和合作伙伴胡嘉边学边干,对每一幅图每一张文字反复推敲仔细审定……

    历时三年之久,由张启晨执笔创作,青年美术家胡嘉绘图设计,一本写给孩子们的运河之书——《流动的历史——图说中国大运河》,近日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吴越争霸时期,邗沟的开凿致使淮安成为这条水陆交通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青年时期的杨广,被委任为扬州大都督,一个完整的大运河蓝图就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他要通过这条大运河更好地将这个庞大的国度紧密联系;朱棣统治时期,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物资运输路线被大大拉长,边关地区的物资需求不断增长,漕运工作成为事关国家安危存亡的头等大事……这些运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张启晨和胡嘉的笔下,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让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更好领略运河的变迁发展和文化历史。

    “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且必要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是历史文化的未来和延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传承者、保护者、开发者。身为写作者,我们有责任去记录和传承。”张启晨说。

    《信中书》背后的努力和坚持

    在完成《流动的历史——图说中国大运河》的创作之前,他已经出版《我为读书狂——一个90后的读书笔记》《信中书》《玉堂酱园》等作品。其中,《信中书》入选江苏淮安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小作家又来了?”

    “今天这票确实热门,六点半就有人来排队了。”

    张启晨点头笑了笑算是回应,邮政工作人员和他年龄相仿,平日里就经常交流:“对了,邮政总公司鼓励各分公司搞产品创新,有没有兴趣给我们邮政写点东西?”

    “要创新,不如更大胆一点,可不可以干脆就做本邮票书呢?”看着面前形式不一可大部分用图片作为装饰少有文本的邮票礼品册,张启晨猛不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工作人员一听顿时大感兴趣,拉着他就去行政部做汇报。“听起来不错,你给我们一个简单的计划书,我们往上面申报。”淮安邮政领导说。

    一个月后,一夜通宵创作正准备睡觉的张启晨突然接到了一个自称江苏邮政打来的电话,表示这个方案通过论证即将直接向省邮政的领导汇报,让他赶紧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

    核实清楚后,仅剩下十多分钟的张启晨开始了苦思冥想。

    信中书!就叫这个书名吧!灵光一现的张启晨说,中书省是古代官署名,在古代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中书对于过去政府的作用,正好像如今邮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通信保障一般;并且信中书这个名字,寓意书中有信、信中有书,交融合一互为作用,正符合当下中国邮政对于邮票实用性功能性艺术性三者合一的定位,没错!就是它了!

    从书名到该书的邮票选用,从文字修改到章节设定,从排版印刷到物流保障,张启晨去了长沙、跑了北京最后又回到南京,三个月时间,他敲开一扇扇陌生的门,见了一个个陌生的人,只要对出版进程可能有所帮助,他都不辞辛苦不惧麻烦。

    2016年4月30日世界读书日,《信中书》在各大邮政网点销售,鲜花掌声背后,可能唯有他自己清楚,这背后的努力和坚持。

    一封指出编辑失误的邮件,引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

    “我还是认为这个词语用得非常不妥当……”当年还是大学生的张启晨,指着书上的一段话对同行的朋友说。

    “得了吧!人家这可是正式出版的书籍,作者和编辑是什么水平,怎么可能会让你发现错误。”面对同伴的一盆冷水,张启晨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查找资料比对文字,将自己的查证内容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投到了这本书留下的交流邮箱。

    他当然清楚,这样的举动很有可能是石沉大海,但做完这一切的他却如释重负,有些事,坚持去做可能并不能得到对方的回应,但至少这是对自己的交代。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邢万军点开邮箱,突然发现一封邮件有些与众不同,草草扫了一遍,然后仔细地从头看到尾,随后立即做出了回复,面对这篇指正自己编辑失误的邮件,他诚恳且耐心,并在邮件末尾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下午的时候,张启晨忐忑地加上了邢万军的QQ。简单的客套后,邢万军对这个热爱阅读、痴心写作的青年人第一印象很好,张启晨也对邢万军的编辑工作非常向往。最初的几个月,两人并没有太多深度的交流,但是朋友圈时常的互动,张启晨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超于同龄人的阅读水平,让邢万军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想不想出本自己写的书?”

    “啊!?”张启晨一下子愣住了,连文章都没发表过几篇的他,一时间还没有办法消化这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如果想,我可以帮你策划指导下。”邢万军诚恳地说。

    “我会全力以赴的!”邢万军惊讶于这个小伙子能如此果断地下定决心。

    “这个不行,完全不能用,你重新想想!”琢磨十多天才完成的一万字稿件就这么被完全否定,难免令张启晨灰心丧气。最困难的时候,张启晨已经不抱希望,在操场上一圈圈用力跑着,发泄着自己的愤懑,直到最后瘫软在草地上,可跑完之后又回到书桌前奋笔疾书,邢万军也按捺住自己恨铁不成钢的焦躁,亦师亦友地给予张启晨最中肯的建议。很快张启晨就调整状态,除了课业之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阅读写作上,重新拿出了两万字的内容。

    “这三千字写得有点意思,你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

    得到鼓励和肯定,让张启晨兴奋不已。……《我为读书狂——一个90后的读书笔记》出版的前一天,张启晨彻夜未眠,阳台上的他,对着满天月色大口大口地灌着啤酒。

    用文字和画面,留住运河划桨声

    运河岸边故事多,生生不息的运河滋养着不老的玉堂。

    看着面前的数千口大缸,张启晨震撼且赞叹,酱油就是在这一口口大缸中历经数月的酝酿沉淀,最终成为菜肴的灵魂关键,如今的工业酱油虽然方便快捷,可未经岁月洗礼的它们不论是品质还是口感都逊色不少,而优秀文字的产生也正是这样的道理。

    利用年休假的时间,张启晨来到山东济宁,采访百年老字号“玉堂酱园”,深刻挖掘长达三百年历经六代人,遭遇三段命运转折的酱园传奇。

    四天的时间里,他采访了酱园的厂长、行政管理人员,并和酱园的技术师傅、普通工人一起上班作息。得知张启晨要为玉堂酱园写一本书,退休多年的老工人也赶到酱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娓娓道来,张启晨欣喜若狂地记下这些第一手资料。

    晚上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启晨看做一分子了,看着面前的青年皱着眉头喝下一小口满是药味的药酒,龇牙咧嘴地回味着口腔肠胃的舒爽火辣,一众汉子哈哈大笑。回到住处的张启晨强忍着醉意,整理笔记记录心得构思章节。

    张启晨一直留到假期最后一天,才依依不舍离开,临别时候,托运了一大堆资料,还留下众人联系方式,回去之后,每天一下班就闭门苦读反复钻研,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玉堂掌柜,在数百年时间里面临种种变故,他又该如何应对?

    一段历时百年的商海沉浮至此展开——张启晨以酱园的成长为蓝本,为读者讲述了玉堂酱园以其独特的口味及质量享誉京师,在新中国建立后响应公私合营号召主动捐献企业,在改革浪潮中大胆尝试主动革新、重整旗鼓,最终迎来新生焕发光彩的故事。

    《玉堂酱园》入选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并被中国“网络文学+”大会遴选为首批海外输出作品,翻译为阿拉伯文网文出海。

    说起这些年的创作历程,张启晨总结道:“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等的确给文艺形式创新,文学作品创作以新的展现技巧、样式和空间,但在与胡嘉的合作中,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走访和定位,构思和打磨,情感和表达,首先有赖于生活的赋予,匠人之心的葆有,而新的技术、新的手段的运用,对激发灵感、丰富内涵,特别是在表现力方面,都比以往的传统创作有了新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条信仰的河流、历史的河流、生命的河流,让张启晨的行文氤氲着运河岸边的人间烟火与童心童趣。今日之大运河所展现出的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让张启晨倍感兴奋。从学校毕业至今,他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运河沿岸,他的创作更是与运河息息相关。“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和画面,留住运河划桨声这美妙动人的场景。”张启晨说。

温暖的底色,时代的印记
张启晨:把情与思投入到运河中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