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6个角度,诠释了跨越时空的民族情感,将中华民族的汩汩深情蕴于可见的影像,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辽阔气度与博大胸怀。
不同于通信技术欠发达的古代,书信早已不是我们唯一的沟通纽带。换言之,书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古董”,被悄然安放在历史的博物馆中。因此,选取书信为核心表现内容,并以之为主要线索连接个体命运与民族情感,对于《书简阅中国》的制作团队来说并非易事。
随着一纸昏黄地缓缓溢开,一匹由信笺制成的马在荒凉的古道上奔驰而来;鸿雁振翅长空,穿过落日与朝霞;鱼儿在碧波中飞跃,只为那一抹热烈的感动与情思。《书简阅中国》一开篇便选取了中华民族与书信有关的三个典型意象,于辽阔的时空中奔走,在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中起舞,进而传递出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简简单单的片头,已然触动了我们审美意识中历史因素与民族情感。以此为审美基底,影片又以书信为中心,还原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细节,加强了其自身的情节性。而在每一集中,不同的故事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构成了同一幅民族性格图谱,或是“小人物,大历史”的平凡与伟大;或是“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的浪漫与静谧;或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与雄壮……循着卷卷尺素中的斑斑墨迹,与历史浮沉中的前人一起,我们得以重温那隽永深沉的民族之情。从一封封在历史长河中打捞起来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连续性,同样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热忱与谦逊。
文化创新是门“技术活”,要想让传统文化取得实际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创新禀赋。“翻开一封封古人的书信,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子。我们不知道,会在字里行间的哪个角落,碰上怎样的故事,撞到怎样的‘信上人’。总之,这些书信,这些另一种形式的‘小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和感动。”在导演金铁木的创作手记中,我看到这样的话。或许正是处于这样的感动,我们才看到了《书简阅中国》的匠心制作,我们才看到了CG技术下现实世界与书信世界的融合、看到了“信上人”即是“心上人”的巧思、看到了游戏解说般的常识普及……
责任编辑:谢宛霏
苏州大学文学院学生 王文宇(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