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个老农民,没有上过学,脾气在村里出名的“倔犟”。他对待耕种劳作出了名的能吃苦耐劳,他认准了的“理”,就会坚决走到底。小时候上学淘气,不认真学习,他就会教育我:干啥的说啥、干啥的吆喝啥!种地的就要种好地,上学的就要念好书,不能心思不在学习上,干啥啥不行。
我觉得父亲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一直把土地看作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泥土中耕种劳作,父亲做得不舍昼夜、勤勤恳恳。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父亲在承包地上如鱼得水、深耕细作;在挥汗如雨的劳作中,每一畦土地都被父亲梳理得面如静湖,平整光滑,泥土松软绵细,易于播种。
我的家乡地处黄河三角洲平原,那时的土地盐碱化严重,村里有一片被村民称为“蛤蟆湾子”的田地,地势低洼,下雨水不能排——易涝,干旱无水源浇灌——易旱,且盐碱程度严重,种上粮种,每每颗粒无收,村民都不愿耕种这片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下来后,父亲不愿看到这片土地被撂荒,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承包下了“蛤蟆湾子”。从此,他和母亲带领我的哥哥、姐姐披星戴月挖排碱排涝沟、修浇灌引水渠,用小推车将表层盐碱土一车车推出去、把好土一车车推进来。这场土地改造工程,全靠父亲、母亲、哥哥姐姐手推肩扛,手掌磨得起泡流血,鞋子磨烂了一双又一双,辛苦程度难以想象。多年后,大哥回忆起来,还会唏嘘不已。后来,这片土地在父亲的耕种下,土质逐渐改善,种植的粮食作物年年都获得了丰收。在父亲这种“农民职业精神”的带动下,我们姐弟努力学习,我和姐姐同一年分别考取了大学和中专,一个农民家庭,一年能出两个“吃商品粮”的学生,在村里确是很少见的大事。
1990年我毕业,去市粮食局报到的前一天,吃晚饭时父亲边吃饭边嘱咐我:到单位要听领导的话;踏踏实实,好好干活;说话算话,别胡踢腾,不贪不占,也别拉下学习。多年后,我细思父亲的话语,可以直白地“翻译”为“听组织话、做实干者、当清白人”;用书面语言应该是“忠诚、担当、诚信、笃学、干净”了。那时自己沉浸在即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憧憬中,根本没有仔细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只是理解为父辈对我的日常关心罢了。
现在细细体会父亲那时说的话语,感觉“文盲”父亲的话是朴实、接地气的,虽然包含着“泥土味”,但让我在人生路上受益匪浅。而今,父亲虽然已经故去了,但他的话语恰似一缕乡风,他的行动仿佛一面镜子,他的言传身教,浸透泥土芬芳、弥漫醇厚乡情,永远滋润着我的品性。
责任编辑:谢宛霏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纪委监委 周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