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在孔孟之乡工作和生活的文化工作者,我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风云中寻找代表中华文化的重点人物和历史事件,用长篇历史纪实文学的形式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创作出版了《大孔府》《大运河》《鲁国春秋》《千古家训》《北游记:苏禄王传》《抗战救护队》《昆张支队》等七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获得了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回顾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历程,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找寻与时俱进的历史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这些年来,我紧扣中华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复兴主题,瞄准了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家庭,写出了他们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不懈努力。
我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孔府》写的是“天下第一家”曲阜孔府的命运。在1919年到1949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一品诰命夫人陶氏以精明强悍的性格带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族向前走,小衍圣公孔德成在诗书礼乐的严格教育下成长,树立了家国一体的大情怀,在日寇逼近曲阜时毁家纾难,发表抗战宣言,投入到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中。
《大运河》写的则是明朝永乐年间汶上彩山农民水利家白英,他提出了治河的《白英策》,但是由于明初严酷的吏治,并不愿意出山。宋礼礼贤下士,主动和白英结拜为仁兄弟,在兄弟情谊的感召下,白英治河八年,积劳成疾,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后,他却病死在进京领赏的船上。
严格历史考据,拒绝穿越、架空和戏说
由于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和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职业习惯,对当前文艺界特别是影视剧中的某些穿越、戏说和架空历史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那种胡编乱造是作家不肯下功夫研究造成的,是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和对青少年认知的伤害。
每一次创作之前,我都要做好资料收集和历史研究工作,做足功课,力争成为某一个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写《鲁国春秋》的时候,我不仅从《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书中找实料,还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找证据,从当地民俗当中去考察,因此有了诸多历史发现。
关于孔子的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野合而生”,这一说法流传了两千多年,历代儒学专家想给孔子辩解,但都不得其门而入。我从周代的“国野乡遂”制度了解到,“野”是比“乡”更偏远的地方。近年来在江西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块孔子铜镜,上面写着“野居而生孔子”,原来孔子不是“野合”而生,而是居住在偏远的“野”地,现在的尼山附近,还有“北东野”等地名。
在写《大运河》的时候,我到汶上南旺镇的宋庄、白庄村实地采访,人们说这两个村子的人不能结亲,是因为两个村庄的人打过架,有世仇。后来我查阅地方志,这两个村庄的人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和农民水利家白英的后裔,当年,宋礼为了请白英出山治河,与其结拜为兄弟,兄弟的后代不能结亲,所以《大运河》中就有了宋礼白英结拜兄弟、共同治河的感人故事。书籍出版后,我带领两个村庄的人一起到大运河边共祭治河功臣,他们释却前嫌,都为祖先骄傲不已。
远离西方文学流派,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方式来讲中国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对各种西方文学流派都非常熟悉,也曾尝试用先锋派和魔幻现实主义写过一些习作,但是在我开始写这些长篇历史文学作品的时候,却发现用那种抽象、意识流、荒诞、悲观的西方文学流派来讲这种大情怀、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很不合适,于是重新研读《左传》《史记》和四大名著,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汲取营养,自觉接续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他们的曲折命运,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二是注重故事情节,挖掘出历史故事本身的曲折和张力,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冲突激烈,高潮迭起。三是突出重点,在展示主要人物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地方用力去写,使人物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在《苏禄王:北游记》中,苏禄王面对附近达威达威岛的欺凌,决心带领苏禄三岛的人们一起梯山航海到大明朝拜。他们乘坐着舢板和海盗、鲨鱼、海啸、暴风雨、食人鳄、海市蜃楼等进行斗争,还要和沿途的部落酋长斗智斗勇,最后终于来到大明。《千古家训》中,颜之推身处乱世之中,历经梁朝、西魏、北齐、北周、隋朝,三次亡国,多次被俘虏,陷于生死的边缘,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北齐被北周灭亡后,颜之推作为亡国之臣来到北周,担任麟趾殿学士,生活十分困顿压抑。他和从梁朝来的大文人庾信在一起谈天,庾信感叹梁朝灭亡,写了一首《哀江南赋》,颜之推感叹道,您还有江南可以怀念,而我人生最好的时间都在北齐度过,我的故国是哪里呢?南北朝三百年来,华夏文明一次次受到破坏和打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个人的不幸,也是华夏文明的不幸啊!他回家以后,不吃不喝,写下了长赋《观我生赋》,回忆一生经历,为华夏文明而歌哭,几天之间鬓发全白。我们在1400多年后的今天,听到先贤对华夏文明悲怆的呼唤,怎能不动容,怎能不接过圣贤的薪火,把它举起来,传下去?!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杨义堂(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