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帷幕,天际霞光入眼帘,望向东方,脑海里幻想如果现在在家的模样。许是穿上了红色的新衣,抑或是为爸妈送去了新年祝福,从进入部队到如今退役,3年不能在家过年,似乎这种幻想已经成为心中执念。
冬奥开幕式上,当五星红旗经过176名普通人手手相传再次升起在国家体育场,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奏响,当世界见证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时,一滴泪滑落脸颊,那是积攒我所有的骄傲和热爱。今天,衣着白蓝相间衣服的我似乎更加渴望这一不寻常的新年。
回到现实,今天大年初一又适逢张家口冬天的早上,作为非注册媒体接待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将媒体记者安全送达酒店便是我今天上午的工作任务。一路上不少见的冰墩墩、雪容融在向我挥手,邀请我一起向未来,Beijing2022的标志在天桥,在道路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到达高铁站,举着工作牌准备迎接,可能担心自己个子不高不能让媒体记者友人看到,使劲踮起脚将工作牌尽量举到自己能够到达的最高点,或许是因为自己滑稽的表现让记者成功地捕捉到了我,下意识地跑过去接过他身上的摄影电脑等器材,安静地听他诉说一路上的坎坷奔波。回来的路上便是少不了的新年问候以及相互间的初步了解,在了解中知道了这位记者朋友来自南方城市浙江嘉兴,第一次来到北方,并不是很熟悉这里的天气、民族风俗。看出了他的些许担忧后我将电话留给了他并告诉他如果有需要,随叫随到。在陌生的城市,寒冷似乎总是和孤独挂钩,而我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记者友人一丝温暖,更多的是在告诉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远方战斗,他们的身后始终有我们。
回到宿舍已是将近11点,想起志愿者同伴的饭票还在我这里没有发放,疲惫的身体一下就弹了起来,不光要保障好远道而来的记者朋友,更要保障好我们的志愿者同志们,他们在为冬奥会奉献自己,而我则在他们的身后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他们需要我便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
我穿梭在媒体接待站的各个服务点位,为志愿者们提供着服务。作为一名志愿者,提供服务是我的责任,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把最完美的服务、最甜美的微笑、最自信的姿态展示给记者友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在奉献的同时,收获着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责任编辑:谢宛霏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张天亦(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