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散文写作课之四十一

像聊天高手那样叙事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3月29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我读到的散文里,很少有写到聊天高手的,虽然这种人物及其语言,都带有鲜明和生动的文学性。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所以,这种人物及其语言,算得上作家的老师。你可能知道,最早的一批作家,恰好来自于会讲述一件事物的人。

    想起来还有两个可能:

    其一,同一件事,由一百个人讲述,讲得最好的人成了作家;

    其二,还是同一件事,一百个作家讲述,讲得最好的人成了好作家。

    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事情。

    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恰克·帕拉尼克,常去各门类的社区讨论组,听人们讲述自己的往事。幸运的时候,一个晚上听的就够写一本书了。他还发现,每个讨论组都有侃侃而谈的高手,他们有足够的本领让众人听得下去并做出反馈。

    他在《比虚构更离奇:真实的故事》中写道:

    “你就好像在聆听一段非凡的独白,仿佛一位演技派的名角在演绎自己的故事,那就是一台独角戏,充分展现了叙述的本能,不疾不徐,剥茧抽丝,揭露至关重要的细节,制造戏剧张力,铺陈前因后果,彻底俘获听众的注意力。”

    这些叙事的本能,也叫叙述的方法,恰克·帕拉尼克在小说中用过,在随笔中也用过。

    他的随笔《你在这里》,谈到了利用人生素材的写作方法:

    “人越老,越想记住一辈子的经历,也越担心会被忘记。所有那些回忆啊。他们知道如何搭配,如何避重就轻地讲那些故事,让晚餐时笑声起伏。那是他们的遗产。他们的人生。……若能再现笔端,重生于纸面,当然感觉美好。随便归整一下,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细节拾掇得更靠谱一点儿,归拢得干净了、整齐了,就打成包,在上面打成个漂亮的蝴蝶结。三卷版精装本的第一卷就将是你的一生……我们为何不试试自己出手呢?说真的,干嘛不呢?”

    相对于小说而言,散文更像跟读者聊天。上面说的这些,既是聊天时的交流内容,又是交流形式。在写作者那里,二者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强行拆分。

    农耕时代的人,聚集在树下或火边,听老人家讲祖辈传下来的往事;航海时代的人,聚集在小酒馆里,听水手讲述来自远方的事物。即便是多么古老的事物,每一代的转述都会或多或少加上自己的东西,就好比一个陶匠在他烧制的陶器上留下了他自己的指纹。这种指纹,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以及生活经验。

    推荐你读本雅明的随笔《讲故事的人》,在这方面开拓思路。

    在中国,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莫言,有一个以《讲故事的人》为题的演说。他说到了少年往事:集市上来了说书人,他偷偷跑去听书,再把故事复述给母亲。母亲觉得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但那些故事吸引了她。后来,他在那些故事里添油加醋,编造一些情节,甚至改变结局。这下子母亲担忧了:儿子,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民间语境里,靠耍贫嘴吃饭的人,许多都是聊天高手。莫言后来成了聊天高手中的一个,但还是用“耍贫嘴的”自嘲,而他的偶像是真正的聊天高手阿城。

    “如果我这样的就算大才,那我们村子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超大才了。充其量我也只是个用笔杆子耍贫嘴的。”莫言在《我眼中的阿城》里写阿城,“无论到了哪里,即便他坐在那里叼着烟袋锅子一声不吭,你也能感到,他是个中心。大家都在期待着他的妙语和高论。无论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问他,必有一解。且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真实得让人感到不真实,不知道他那颗圆溜溜的脑袋瓜子里,是如何装进了这许多的知识。在阿城面前不能骄傲,犹如在我的乡亲们面前不能骄傲一样。”

    在这里,莫言说出了阿城聊天的三个特质:宽度、深度、神秘度。无论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是宽;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是深;真实得让人感到不真实,是神秘。

    他没有说出的是,那颗圆溜溜的脑袋瓜子里装的不止是知识,还有境界,还有文字能力、人生见识,也都过人一等。还有观念,他生活在民间的世俗社会,珍视的是民间世俗的东西。

    有这些特质的阿城,更适合写随笔。实际上我们也看到,2016年出了《阿城文集》,一共7册,小说2册,随笔5册。

    同一年,阿城在中国人民大学搞了讲座,谈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他从艺术聊到文学,从古代聊到当代,从中国聊到世界,从世俗聊到先锋小说,让人见识到了聊天的艺术。

    比如,他聊到传下儒家文脉的孔子:

    “孔子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公元前800—200年时世界大文明不约而同产生的一些觉醒者,就东方来说,孔子是一个。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觉醒者面对的是什么?面对的是巫教社会,巫教社会只有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没有个人思维……孔子有个人意识和思维,很有名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怪力乱神)就是巫教的本质,不谈论这个,但弟子一定会问他,因为处在一个巫教的社会,这个社会正好是中国的礼慢慢转变的时代,孔子转得快,不谈巫教的东西。我们看到老子讲道,讲这个讲那个,不讲神也不讲怪,所以老子也是不语怪力乱神……那时候有一批人处于觉醒状态,对于集体无意识的东西已经突破了,开始有个人、个性的思维。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东西?和中国文明发生的关系在哪儿?”

    阿城接着聊到《诗经》时代,有了“公田”“私田”的存在,有了“我” 的概念,社会向前进了一步:

    “巴金抨击旧式家庭、旧式家族时,他应该明白宗祠的宗姓里有公田的概念。我们都姓李,都来种豆,每家都有自己的田,但有一块是公祠的田,种的这块田交给祠堂,祠堂拿它来做社会保险。什么叫社会保险?李姓的人得了大病,个人完全负担不起,医药方面负担不起,就从这里面拿出来由大家评议给他补助,帮他渡过难关。还有老爷子死掉了,寡母孤儿需要救助,也是从公田里面资助。姓李的宗法圈子里,有一个人特别聪明,念书不费力,这个族长就召集各家商议,说送李家的二小子去读书,但是寡母拿不出钱来,就从宗祠里拿出这部分钱,就去了清华、北大,然后去了美国读博士,最后这个人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知道他怎么上的学,是公田宗族养他的……扩大的时候,就是儒家说的天下。爱一个东西要非常具体。反过来说,中国世俗充斥其间,这个世俗有效地抵抗了绝对权威,动力比较实在。”

    接下来,阿城谈到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

    “到了刘邦时,中国的文化或者中国文明有一个大的往下跌,跌什么?……从刘邦开始彻底摆脱了英国那样的贵族社会。以前的贵族社会是鲁迅批判的游戏态度,定规则,把剑指在你胸前时你就输了,我不需要刺进去,你也不需要再拼命,你认输了,这就是规矩。到了平民的时候,真的要扎进去,要把你干掉才会赢……规矩社会,有些东西是点到为止,有游戏规矩。两方打的历史记载非常多,比如车战,乙被打败了,甲去追他的时候,乙的车轮子掉了,甲下车就帮你装轮子,帮着你跑,乙能跑以后,甲继续回到自己的战车上追他。大家看这是游戏,在游戏规则里我认可失败,我认可你罚我。”

    散文家的聊天,当然要像高手那样聊,聊到大家爱听,聊到大家神往。

    现在请你去读阿城的散文。

    注意看他的格局,看他三言两语怎样打通古今的关联,追溯事物的本源,思考人生的境界。

    也许像一位作家说的,读阿城的随笔就如同坐在一个高高的山头上看山下的风景,城镇上空缭绕着淡淡的炊烟,街道上的红男绿女都变得很小,狗叫马嘶声也变得模模糊糊,你会暂时地忘掉人世间的纷乱争斗,心平气和地生活着,并且感受到世俗生活的乐趣。

    特邀编辑:董学仁

王勇平: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山海情》以一种什么力量打动了青年
像聊天高手那样叙事
李佳琦:所有的困难,都会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历史的囚徒”:历史除了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今人温暖
串串日记(小说)
甜雪花(小说)
于潮流中淌过我的流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