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三月,心里长出葵花,正对着太阳(散文)

杨雨蒙(25岁,土家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4月12日   07 版)

    三月,是我等了整个冬才盼来的阳春啊!

    古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春为首,万物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三月天,我恰逢其时来到了这个世界。从那以后,我便有了行走于天地间的理由:来都来了,就要深刻的活一回。如海子在诗中写道:“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在北方的那几年,三月会格外想家,反正内心是孤独的,去北京走走,去天津走走,不都一样吗?但在南方就的确不一样,我在家乡度过了二十余载,依然很喜欢这里,大街小巷,山水草木,都可作乡愁的源头,却又不仅仅如此。

    我极少去到江口的各乡镇,唯独双江的老城记忆,任时间在我脑海里叠成了厚厚的胶卷。区府巷是一条通向童年的巷子,两端距离虽短,路也狭窄,却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巷子一头是卖米豆腐的摊位,另一头连着镇政府门前的院坝,巷子中间有人家;有长了青苔的石阶;还有一个印刷铺……要是遇到雨天,就添了一种江南小镇的味道,在三月的巷子里走上一回,哪怕外面太阳再大,都能感到后背清凉,内心平静。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常跟伙伴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有次还把裤子摔了个破洞,有时买一碗米虾边走边吃,还没等走到另一头碗就已经空了,那时候很容易满足,一条巷子就能装下无数的快乐。

    离巷子不远的地方,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豆腐一条街,它见证了江口的变迁,最后,新时代的江口人民送别了它。我不是一个喜欢吃豆腐干的人,但我喜欢了那条老街很多年。家家户户屋檐下悬挂的大斗笠,上面晾晒着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腐干,从道路中间走过,浓郁的豆香味从左右两旁扑来,这时候抬起头,正好看到春日暖阳穿过斗笠的孔,光影稀稀疏疏地落在地面,再配上木屋的色调,古意就藏不住了。春日去豆腐一条街走走,没有夏日的炽热,秋日的悲凉,冬日的严寒,三月正好,风轻云淡,日子突然就慢了下来。

    可惜老城已经不在了,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下的必然结果,那些如果的事,就让他们在“如果”里长存,故事情节是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有人一直记得一直怀念,就够了,不必惊扰记忆中的安宁与祥和。

    走出回忆,就到了老家的庭院。假山上的流水顺着缺口进入另一个槽中,水面漾起层层波浪,不难看见鱼儿们各自忙碌的样子,有的在快速游动,比谁的尾巴摇起来更婀娜;有的面对面轻微晃动身体,嘴巴一张一闭,像在分享做鱼的心得;还有的一动不动,也不能说它懒,或许是在思考春天的意义。房子周围的盆栽被照料得很好,它们互相靠近却不起争执,每一株,都以自身独有的姿态扎进土壤,悄然识别季节。叶子对风说,它喜欢三月,胜过喜欢整个春天。

    院子里有一只乖巧懂事的狗,是我上高中时捡回家的,现在已经上了年纪,仍在守护当年素不相识就给它一个家的人。它喜欢晒太阳,时而跷着二郎腿趴在地上,时而打几个哈欠,再起身溜达几圈,把头从墙柱子中间伸出去,仿佛在三月的空气中嗅到了希望。

    汪曾祺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里把平淡质朴的生活写出了随处可见的幸福,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能懂得,只有家里才能看见时光里的暮色,和等人的灯盏。

    往后的岁月里,还有许多个春天要度过,这是一个多情又心无杂念的季节。不知过了多少年,但依旧是在三月天,我穿上喜欢的衣服,无须施太多粉黛,素雅舒适便好,在镜子前照上几圈,即可出门。

    平日里保持厨房干净敞亮,食材天然新鲜,亲手烹饪的食物从入口到入胃,也就顺理成章入了心,下厨也因此成为热爱生活的一种具体体现。泡过干香菇的水先别倒掉,用来给煲仔饭提鲜增味也挺好;对桃胶雪燕的泡发和清洗要有耐心,炖煮后会发现一切付出都值得;老南瓜是让我久吃不厌的瓜类蔬菜,切皮的时候费劲些,但不觉得麻烦。日常的一碗素面、一碗蛋炒饭、一碗汤羹……看似平平无奇,但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转化成营养和健康的。

    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升,我的民宿情结也愈发深厚,内心仍装着避世的地方,这时的江口已经出现了民宿集群。我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理解,认为做民宿不仅仅是要有情怀,更重要的是让情怀有归属感,而不是摒弃文化,消磨情怀,民宿里住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灵。当春风再度把各地志同道合的人送到白杨坪的“群山之心”,大家同原来一样畅所欲言谈诗与志,延续曾经的开放与包容。

    江口虽小,踏青所到之处却皆是大自然的馈赠,河面在光照下显得波光粼粼,水流清澈冰凉,两岸群山环绕,草木葱郁,眨眼之间即成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生态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守护好一方水土才能守护好一方人民,这是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早有周代文献指出“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如此,后人就更应该往前走。

    行在路上,路在脚下,漫长的等待中,江口终于开了一家能让我停下来的书店,静坐喝杯咖啡,享受一份惬意的孤独。读书如同旅行,再忙也要抽时间出去走走,这是反复认识自己和感知世界的过程,写作不是为了迎合外物,而是遵循内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是最好的随行。

    因为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期限,所以把未来的时间称作余生。余生快也慢,短也长,要去找水源、土壤和光,每到三月生辰时,我的心里就长出葵花,它转过头去,正对着太阳。

    责任编辑:龚蓉梅

三月,心里长出葵花,正对着太阳(散文)
她与书(散文)
四时皆有书伴(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