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座桥(随笔)

天津市杨村第四中学教师 王彦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4月12日   14 版)

    可能还有其他的桥,譬如在相反方向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桥,但是距离比较远,我从来不曾凝视;也许有过匆匆的一瞥,却不曾触动我的神经。而这座桥,我曾反复从上面走过,仿佛一个时间的衔接点,不经意就落下了许多脚印。就像一条路上总是挤满了脚印,一座桥上往往攒聚了无数身影。河水从近处流过,星光落在了草丛之中。

    桥抹平了大地的不平,同时也形成了间隔,站在一端远眺,就增加了幻想和期待。是的,它接通了近处和远方,当下与未来,从村庄延伸到了村外,坐在桥边可以听到火车的驶过的震荡之声;而坐在上面就可以看着月光落在水面上。向远处眺望,等待的人可能正在从暗处走来,那些逐渐清晰的谈话声、咳嗽声和自行车的铃声,都会唤起我们的期待和想象。我父亲,就是一个在暮色中过桥的人。

    如果恰好我在桥上,他会抚摸着我的头,带我回家。偶尔他还能从衣袋里,变魔术一般,掏出一个苹果,或者一枚桃子。桥因此在我的童年里有了味道。我没有看到过父亲从桥上离开的身影,鸡还没有叫,他就离开了家。多数时候,桥是静的,可以听到流水声,还有风吹过小麦的声音和单调的鸟鸣。我喜欢坐在桥边的石头上,听这些声音,那是一些似乎很近又极远的声音,它们仿佛可以触摸,却又无法捕捉。

    会有一些人从桥上过,面孔多数是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他们很少看一眼桥,桥沉默着。那些脚印匆匆而模糊,都忽视了它,至于那些巨大齿轮留下的痕迹,仅仅是使它有了一种“伤筋动骨”的感觉,却不会停下步履;那些在泥土下面掩藏的砖石,被碾碎,像一块块碎骨,裸露着,悲伤着,疼痛着。有人觉得不方便,就在上面重新盖上一层土,那些破碎的部分就成了微小而锐利的部分。

    桥很小,且没有护栏,那么稍微大一点的车,往往选择避开它,从别处走。但是农忙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牛车、驴车、拖拉机和收割机都要从这里经过,轱辘悬在空中碾压过去的也是有的。说是悬在空中,还是有些勉强,毕竟还是有一些部分压在了桥身上,尽管那个部分极小,尘土从桥的边缘落下,也有巨大的落差。这个时节,有更多的人去垫土,掉落一部分,就有了新的一部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座完整的桥。

    雨天的时候,桥身泥泞不堪,走在上面,凉鞋一次次被粘下后跟,索性就脱了鞋子,光脚走路。人从这里经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车子就容易打滑了。有一年,邻居的孕妇要生产了,正赶上雨天,牛车就陷在那里,而聪明的老人们提前准备了石块、煤灰和撬棍,使得牛车顺利通过。我有时候躲在桥洞里,混浊的泥水冲刷了村庄,经过麦田,就抵达了桥洞,泥水滚滚却又一种沁凉的感觉。站在那里,避开了风雨,拥有了一个隐秘的小世界。那里又是我窥探外面的窗口。

    忽然有一天,我学到一个字——“虹”。老师说,虹的形状像桥,色彩斑斓。我就想到了桥,它实在不能做虹的陪衬,更无法和虹比拟,它笨拙、安静而伤感,是角落里的一只黑猫。许多文人都给桥覆盖了一层浓妆,马致远的小桥,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和卞之琳那座有着象征意义的桥,都让我对这座桥产生了怀疑:它是一座桥?

    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木质的,石头砌的,抑或是钢铁铸成的?而我的记忆里的桥,它如此简单,简单到一直被我们忽视,恍惚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这个概念,甚至它激发不了我们联想,使得我们仅仅是从上面经过,留下了一串模糊的脚印,一些暗淡的身影。如果有一天,我们填平了河流,是不是“桥”会同时消失?而事实上,这座桥已经消失。

    责任编辑:谢宛霏

一场风,吹出了孩子们的一颗颗诗心(随笔)
墙角的蒲公英,在我的生活里成了一种象征(随笔)
一座桥(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