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外婆筐子里的“字”(随笔)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 马星雨(21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5月17日   08 版)

    外婆生长在黄河岸边,听外婆讲,她小时候黄河沿岸是最容易受灾的地方,夏季暴雨多了,黄河水位升高,庄稼被淹,农民便吃不上饭。饭都吃不上,精神食粮更谈不上了,所以,外婆小时候没上过学,她一个字也不认识。

    外婆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没有自己名字,后来生产队里记工分,记账员给外婆编了一个名字“陈十妮”,估计记账员也识字不多,给女社员起名字,一律姓后来加“妮”,避免同姓重名,便按年龄大小,有了大妮、二妮、三妮,不用问,外婆排行第十。

    小时候我常笑外婆的名字难听,外婆笑着说:“我这还算好听的,我排到第十,比我年龄小的女孩,再起名字就是‘陈大闺’了。”原来这个记账员,起名的套路是先起十个“妮”,再起十个“闺”。

    外公笑着说:“幸亏你外婆村里没有姓焦的,否则叫‘焦十闺’岂不是太难听了。”“搅屎鬼”这谐音不仅难听,还有味道呢。

    估计外婆受到名字的“刺激”了,从有了名字开始,外婆便开始学识字,外婆首先学会的三个字当然是自己的名字,外婆让记账员把她的名字写到纸上,揣兜里,去地里干活儿休息时便拿出来,用土坷垃在地里划拉着写。外婆不求快,学会为止,她的名字学会后,她又开始写别人的名字,一年的工夫,外婆队里队员的名字,她都会写了。

    外婆说,见菜就得挖筐里,学写字也一样,看到就得“挖”筐里。外婆走路看到陌生字,便“画”在纸上,回到家请教村里识字的人,渐渐外婆识字的水平快赶上记账员了。

    外婆结婚时29岁了,在那个年代属于大龄女青年。有人给外婆介绍了外公,外婆问介绍人的第一句话是“识字吗?”得知外公识字,外婆便答应见面。

    别人找婆家都是问,几间房,外婆例外,她稀罕识字多的人。外婆结婚时,问外公要的彩礼是一本字典,外婆的娘家人都笑外婆傻,说外婆,将来抱着字典能吃一辈子吗?

    外婆笑着说,能。

    外婆生了三个女儿,她又要看孩子、做家务,还要种地,学写字,典型的一心多用。母亲是外婆的大女儿,母亲上小学后,回家做完作业还得教外婆学拼音,学数学,母亲小学毕业了,外婆也小学毕业了,母亲初中毕业了,外婆的语文也初中毕业了。外婆说,她的数理化没初中毕业,是因为母亲功课多了后,没时间教她,所以落下了。但外婆的语文没落下,因为外婆有基础,语文可以自学。

    很多人不理解外婆,一个农民,学那么多文化干吗?外婆说,长见识,认识字多了,就能读书看报,精神世界丰富了,看问题便透彻。外婆果然凭借识字多,后来当选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很多家庭矛盾,到外婆这里三五句话就能处理好了,因为外婆能说到点子上,让大家心服口服。

    现在外婆七十岁了,还坚持学习呢,外婆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活到老就得学到老,学习不怕慢,就怕停。

    母亲受外婆影响,虽然初中毕业,但却学了很多技术,开过油坊,做过线切割,四十岁时又自学数控车床,现在已经是一名熟练的数控车床工了。我也受到了家庭熏陶,从小便知道,学习是一辈子的功课,虽然我也学习不好,但我从未放弃努力,正如外婆所说,见“字”(知识)就挖筐里,日积月累,知识便积越多,可以学得慢,但只要不断学习,这个知识的“筐”早晚能填满。

    责任编辑:龚蓉梅

外婆筐子里的“字”(随笔)
收获最美的幸福(随笔)
十五岁的百宝盒(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