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散文写作课之五十

直接说出你的内在感觉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6月14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现在请你想一想,现代人为什么要读文学经典?是不是优秀作家的内心感受多一些、深一些,并且有适当的描述?

    我们假设,作家们写到的内心感受,或者叫内在感觉,仍然是吸引现代读者的一个阅读理由,那么,有些人喜欢在小说中读它,这种通过生动人物和众多情节得到的代入感,虽然来得慢,但是比较深。有些人在诗歌里读它,只需要穿过作者营造的诗意和音律就行,虽然来得快,却也忘得快。

    散文也能描述人的内在感觉,这是不用说的。

    我们读到的散文里,作者写人的内在感觉时,借用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诗歌的诗意和音律,这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它们各自的优劣,别把劣的方面学来了,优的方面又达不到。

    其实,散文可以直接说出你的内在感觉,省去人物和情节、诗意和音律。

    下面要说到佩索阿的作品。

    佩索阿写诗歌也写散文。他散文中的内在感觉,也许从诗歌中过渡而来,但有明显不同。

    比如怡然自得感,在佩索阿内心里偶尔闪过,也在一首短诗里留存下来。他写道:

    一股轻风穿过空旷的田野向我吹拂。/我想起了你,轻唤你的名字。我不是我了:我很幸福。/明天你会来和我一起去田野里采花/我会和你一起穿过田野,看你采花。/我已经看到你明天和我一起在田野里采花,/但是,当你明天来到并真的和我一起采花时,/对我来说,那将是真实的快乐,也是全新的事情。

    在这里,田野的意象很好,采花的隐喻也很好。它们反复出现,营造的诗意盎然。

    同样是怡然自得感,在散文里就不用那么麻烦,直接说出来就行。他是这样写的:

    在梦里,自由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些从未发现过的神奇岛屿,作为南部海洋的赠礼豁然展现。自由意味着休息、艺术成果,还有我生命中智慧的施展……我的眼里充盈着泪水。我觉得,我爱这一切,也许这是因为我没有别的什么可爱,或者,即使世上没有什么真的值得任何心灵所爱,多愁善感的我,却必须爱有所及。我可以滥情于区区一个墨水瓶之微,就像滥情于星空中巨大无边的寂冷。

    你能在佩索阿这里读到哲学的味道。这不奇怪,他是诗人、散文家,也是哲学家。他还想当一个出版家,开办出版社,创刊文学杂志,只是效益很差。

    也许还想创建一个文学流派吧,他写了一篇《感觉主义宣言》。文中写道:

    感觉就是创造。但什么是感觉呢?……我们最多能做到的事情是使别人感到我们感受的事物。我们不能使读者感受同样的事物,但是如果能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感受就足够了……看,听,闻,尝,摸——这些是上帝唯一的指令。感觉是神圣的……用眼睛听,用耳朵看,看、听并尝气味,尝颜色和声音,听味觉,如此等等,都是可能的,而且永无穷尽……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不断更换你自己。你对你自己是不够的。甚至对你自己来说,总是不可预测的。让你自己发生在自己眼前。让你的感觉就像随机事件,就像你无意陷入的冒险活动。唯一的优胜之道是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宇宙。

    在这个话题上,佩索阿说得够多了。

    如果你读过他的《惶然录》,会增加对这篇宣言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确。反过来,要是参照这篇宣言,也有助于阅读他的散文。

    像他说的,那部散文集,一是不断更换他内心的冒险经历,二是有大量随机事件的感觉描述,三是将个人感觉拆分组合,真的毫无顾忌。

    还有,他与我们分享他所感觉到的事物,同时也分享他感觉事物的同样的方式。我似乎觉得,他期望我们也像他那样写作,用感觉打开监禁之门。

    只有一点他说错了,需要指出来。

    他在这里列举的感觉是对外在事物的各种感官,看,听,闻,尝,摸,以及它们的通感手法,那些在1920年代是一种时尚。他没有再深一步说到内在感觉,而他在《惶然录》里描述更多更深入的,恰好是他的内在感觉,这在一百年后的2020年代也是时尚。

    近日我在微信读书上重读《惶然录》,也看了网友阅读之中的一些交流。那些交流与原文附在一处,挺有意思。

    比如下面这段原文:

    我现在记起了他,就像我知道我在怀旧的未来,将对他油然有所感念。在那个时候,我将平静地生活在郊区什么地方的一个小房子里,享受安宁的存在,不会去写作我眼下同样没有写作的书;而且,作为一事无成的继续,我将提出我眼下用过的各种借口,避免真正地面对自己……我眼下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将会成为我从未体察过的爱之记忆,成为我从未有过的胜利。我的困难在于,如果我有些恼他,我的灵魂却会因他的微笑而愉快——那是一种开朗的微笑、人的微笑,暖如巨大人群的热烈欢呼。

    这段文字旁边,有一位网友的评价:将嗜好哲思的人经常涌起的灵魂不在场感、对时空的晕眩感、凡事反求诸己感,描写得好准确。有趣的作者,有趣的书。

    这位网友说的都对吗?那三种内在感觉出现在这一篇作品里,还是包括了前面的几篇?如果别人在这一段文字里读到了另外的感受,可不可以?

    不管怎样说,在佩索阿的文字里读到内在感觉,正是他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他在写作中意图明确:让阅读者感到写作者感受的事物,如果再以同样的方式感受就足够了。

    同样的文字,不同读者会有不同感受,这也正常。

    现在,我们从《抵达生活的旅游者》找些范例。这是《惶然录》中并不出奇的一篇,写的是他的故乡里斯本并不出奇的一天,作者早早就醒来,出门后毫无目的走在街上。他没有任何思想和情绪,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漂流。

    比如这段文字:

    我听到钟楼或者时钟敲击钟点的声音——虽然我没有计数,但可以肯定是八点钟了。时间存在的乏味事实,将社会生活强加于持续时间的种种界定——一片抽象思考的边地,一种确定未知事物的限界——将我的思绪引回自己。

    我可能只从字面上的描述出发,读到一种深深的乏味感,连钟声都觉得乏味,时间的存在也没有意思;

    他可能仍然停留在作者已经退出了的抽象思考,一不小心就进入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

    而你可能更为敏感,领会到所有的时刻只是人为加之于无限时间,体会到佩索阿的超现实感,由此打开新维度的喜悦。

    再比如佩索阿写的这一段:

    我想,我只是在看着和听着,在无所事事的闲逛中我什么也不是,不过是一个接受影像的镜子,是一块现实物件在上面投注光彩以取代暗影的白色屏幕。但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甚至比这种情况更糟糕。我一直在心灵中自我否定,我自己关于街道的玄想式观察就是对街道的一种否定……我缓缓前行,如一个死人,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一个眼下什么也不是的人:他不过是一个人形动物,继承着希腊文化、罗马法规、基督教道德以及所有其他幻象,那些足以制造出我正在生活其中和感受其中的文明。

    在这里,作者仍然在感觉中漂流,本来就不仅仅有一个感受,而我们读到的也可能不同,除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还有被作者引发的内心感受。这要看我们自己,是无所事事感多一些,还是不存在感、自我否定感、不合时宜感更多一些。

    现在换一个角度思维,请你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写作,要不要写出、能不能写出、怎样写出我们的内在感觉?

    我想提醒的是,要像佩索阿一样,对内心生活有极其细微的觉知,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回到自身,丰富内心。于是你可以写的东西忽然就多了起来,以至于无穷无尽。

    要理解佩索阿的那句话: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

    我们还要弄清情感与内心感觉的区别。情感包括了喜、怒、哀、惧、爱、恶、欲以及这七种情感的分支,开阔得像一片湖;而内心感觉更像一片海,它包含了情感,但比情感范畴更大,看起来没有边际。

    你可以继续想下去,就在20世纪,迷惘感和不安全感催生了“迷惘的一点”作家作品,人的荒诞感产生了荒诞派文学和黑色幽默。把内在感觉当成散文的写作方向之一,你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特邀编辑:董学仁

萧鼎:网络文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中国网络文学的青春气象
直接说出你的内在感觉
《浅田家》:家在哪里,心灵寄托就在哪里
阿木之光(随笔)
七月倒影(小说)
唯一的爷爷,唯一的家(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