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以历史,向未来

——评《古代中国百家谈》

只恒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6月28日   03 版)

    华夏文明奔腾浩荡,史书卷帙浩繁,风云诡谲变幻。人类面对历史的宏大浩瀚,总有一种无力感。然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离不开正本溯源地“知来处”。

    历史时间持续长,空间跨度大,变化大,观点多。虽然现代科技改变了时间观和空间感,但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变化急剧,价值多元的本质,与历史发展的特性非常契合。这使得,当代人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获取方法论,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可是,古今历史场景不同,新青年怎样理解历史,怎样用史学的眼光观照当下,发掘历史的当代意义?人们面对历史、进入历史,是有相当大难度的。由北京日报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古代中国百家谈》(全三册)这套书,文章写作历经十余年,用心、用情、用力,给青年读者开拓了一个进入历史深处的切入口,一如即将穿越桃花源入口时候的“仿佛若有光”。

    得理:立足“百家谈”,系统化处理史实

    《古代中国百家谈》的内容,是《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版十余年来发表的中国古代史文章的精粹。众多文章,集成三书,必须要明确编辑的思想——“换一种思路讲古代中国”。十多年发表的文章,内容丰富,必须要有贴近受众的亲和力和专业性——“大学者写小文章,古代中国通俗讲”。

    立足“百家谈”,编织横纵经纬,系统化处理史实,是《古代中国百家谈》的一大特点。全书分《朝起朝落》《天下有治》和《自古繁华》三册。《朝起朝落》注重纵向展示,点面结合,“溯源”“盛衰”“高人”三个小辑,以时间为延伸;《天下有治》注重横向展示,以“治国”“治吏”“治世”三个小辑,表现民族、国家发展的动力基础,表现古代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自古繁华》注重横纵结合,既立足“文脉”和“世相”的对内梳理,又兼顾“丝路”和“远播”的对外交流,注重多元一体,以小见大,文化助力彰显大国风范,形成动态链条。

    套书中的三本书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为读者塑造出动态、有机、立体的历史生态,读者可以在《古代中国百家谈》中感受到编辑的系统化思维。作者和编辑强强联合,把了解、把握史实与现实,并立在史实表现的“点-线-面-体”中,在古今中外大历史的“人类共同体”中,精准定位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生意义。

    其中,文章深入浅出,有选择、有侧重、分阶段。文章的组织逻辑,也是人生哲学的参照。也许在信息爆炸和防控疫情的当下,人们通过阅读和史学研究,更能获得处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理性思维。

    得趣:用典型样态,活体化激发生命

    理解历史,不能把文字、文章与作者和历史中的人事割裂开来。《古代中国百家谈》用古代中国的典型样态,活体化激发人类的生命史、文明史。

    《古代中国百家谈》最大的努力,在于用“大学者写小文章”的办报理念。作者的写作与编辑的策划,还原了古人在生命过程中的爱、生、死,以回望复活那些站在历史深处的人与事。

    本书的作者,不乏段宝林、李学勤、李成燕这样的大家。书中百家的笔下,并不是“故人”的记录,也不是“遗产”的清理。作者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历史人物也像我们今人一样,曾经在清晨日暮呼吸,曾经在花前月下徘徊,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人物虽然没有发达的技术手段依凭,但和今人相比,却并不缺少智慧。

    所以,当读者看到不修边幅的政治家王安石,蓬头垢面出席重要场合,会莞尔一笑;当读者看到矢志改革的张居正,深陷官场清流与佞幸的权力斗争一筹莫展,会激发出追求理想的激情,沉淀起“迈步从头越”的理性。

    从个人经验到社会氛围,再到历史过程,在《古代中国百家谈》当中均有所表现。古人已经作古,古人的生活、精神却以顽强的姿态,汇聚在民族精神之中,流传至今。我们可以在书中感受到你我的祖先父辈,如何像今天的我们自己一样,在同一片土地建设家国的热情。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奋力拼搏,勤劳勇敢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形成的过程。

    阅读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古人也会追求理想,古人也要“普法宣传”;古代也有疫情,古代也很重视家庭教育;古人也追求文脉流传,追求审美品位,古人购物也上瘾。阅读后,我们通过历史精神的熏陶,有了沟通古今、提升知识层级的契机。

    与其只是记录、展示历史故旧,还不如像此书一样,用典型样态,活体化历史,激发人的生命意识,历史才有可能同今人共命运同呼吸。所以,《古代中国百家谈》不仅还原了历史的原貌,还有效地沟通了古今,整套书充满了时代性,为当代人以史为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作者的初心,不在于单一展示专业的考证,而在于呈现生命、历史长成的过程和反思、致远;编辑的匠心,不在于集合、展示历史的全貌,而是以古代中国历史的骨架,填充上人的力量和民族发展的血肉……在这样的历史叙述中,文字一个个,江水一滴滴,历史中就有咆哮,有回旋,有高蹈,有平和。

    历史的精神,就是一闭上眼睛就能闻到的芬芳;历史的激荡,才能是一种美的、史学的如音乐般流畅自然的相伴。因此,历史在这套书中,是发展的、未来的历史;当下的现实,是呼应、调整、正在更新形成的新历史。

    这正是《古代中国百家谈》的行文风格和编辑风格。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以大欺小”,只有温婉、大方、深沉的一路相伴,一路生花。青年读者如果汲取这编辑精心准备的,史学的抚慰,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有足够的方法,直面人生,以一个个强劲有力的体魄和一股股圆融的精神,解决生活的困境,凝聚迸发出当代中国人的国民精神。

    得境:用沟通传承,助青年树“大历史观”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正确的史观,功在千秋。北京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古代中国百家谈》,用沟通促传承,注重培养、树立新时代青少年的“大历史观”。

    北京日报出版社一直非常重视读者分层阅读,重视培养未来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以便超前地引领未来世界的审美精神。他们不光出版了大量的青少年读本,如《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还自觉加入打造优秀教育资源的队伍中,有意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贯穿于编辑过程,设置专章专文,贴近并服务青少年成长。比如,《古代书院如何实施德育》一文,从“明人伦”的核心目标设置,到“环境育人”理念,再到个体特质与“分年”教育,展示了我国德育传统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文章落实到“开放式教育与道德考评”,同样对今天的教育有相当的启示。

    书中自然地突出了家风等教育方向,套书联合出版业、编辑界与学界各种职业思考,自觉地担负起对社会发展的教育职责,表现出各行各业通力合作对青少年的托举。

    作为北京的本土出版社,自然不会放过深挖北京文化底蕴的机会。其中《自古繁华》还设置专章“京韵”,表现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用文化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家乡,重视地域文化,是激发他们爱家、爱家乡、爱祖国的好素材。诚如该书责任编辑曲申所说:“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共同构成北京文化这篇大文章。系统梳理北京文化发展史和发掘城市发展史上的文化精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探寻这座古老而多姿的历史名城——北京的那些山、水、胡同街院、皇家园林、风物习俗,那些发生在北京,并对北京产生长久社会影响的事件在本章中得到体现,带领读者回望北京丰厚的城市记忆,体会深厚的北京文化。”

    不仅如此,这套书组织史实时,抓关键史实与人物,分类纵横古今中外经纬的成书方式,真实而有效地把中高考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补充并丰富了中学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的课堂教学,其鲜活生动的文笔,也更能打动青少年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接受、理解历史与文化。

    只有青少年接受、理解了历史,只有青少年乐于接受民族、国家的来处,才能让历史的意义和境界传达得更深远,才能真正构建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传承才能有效地发生,才能运用“大历史观”把握时代大势。帮助青少年树立“大历史观”,是《古代中国百家谈》一书重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所在,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助于他们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在新时代唱响壮丽的青春之歌。

以历史,向未来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