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是他们的老师 也是他们的学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李丽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6月28日   06 版)

    归柳,群山环绕的桃源乡,雨雾里的青松,炊烟里的村寨,仿佛一处仙境。

    这是我接下来一年支教生活的新场景,是师姐怀念的诗情画意,是古诗词里的山外青山,是来到黔山后每天睁开眼的灵魂洗礼,是滋养我的第二故乡。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就要登上讲台做人民教师了。毫无疑问,我更熟悉的是自己十几年来的学生身份,与其说我来这做老师,不如说我是来黔山做学生的。

    沉心静气,谦逊求教——向当地老师学教书

    支教需要的不仅是一腔热血,为了承担好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你必须还要具备施教的能力。

    来到贵州之前,我已经参加了全国青年志愿者网络培训班、南京高校联合培训、校内培训以及金陵小学的见习,抵达贵州后立刻参与了省级西部计划志愿者全体培训和县级培训,八月余下的时间都在服务地学习备课。当地老师中不乏执教三十年的老教师,他们不仅对学生情况有熟稔的分析与掌握,还有着自己独到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向他们求教,是我开学前每日的工作,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些收获让我充实起来,也使我积攒了能够自信踏上讲台的勇气。

    开学后,我认真参加每一次公开课和教学研讨会,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师生互动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认真记录;课后积极向办公室的老师取经,求教应对棘手问题的方法。也不忘认真学习教科局下发的政策学习文件,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强化理论武装。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山不移,育人初心常在。教学任务永远是我的重中之重,单元总结、应用技巧、体会情感、及时鼓励,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们的成绩提上来,让在外务工的家长放心,让未来的他们不后悔。

    愿化六月凯旋风,送君上青云。

    严谨向学,潜心育人——向我的学生学求知

    我主要负责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英语的教学工作,以及四五年级的美术、音乐等七门课程,每周十九课时,兼职少先队辅导员,跟学生们是天天见的熟面孔。在暑期社会实践时,我就曾作为远志服务团支教组的组长,来给这些孩子们上过活动课。那个时候,他们就曾满脸期待地问我,“老师,你之后还会教我们吗”?嘿,我这不就又来啦!

    十二三的年纪,最是活泼好问。神话传说能从牛郎织女问到盘古开天辟地,民间故事里的神奇场面要刨根问底,古诗词里没见过的要保持怀疑……他们的问题总让你哭笑不得,却一个个严谨得像社科版面的记者。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像一块块不知疲倦的海绵,寻求着知识的甘霖。

    那热切的渴望、执着的态度,唤起了我蒙尘的记忆:堆满书本的课桌上,只看到一个为了光辉未来而埋头读书的后背。这是过去十几年的我,曾废寝忘食,也曾磨杵成针,仿佛迷茫了太久,快要忘记求知和自律应当是一辈子的习惯。

    教学相长,课堂上的我拿出为人师表的精气神和传授文化知识的专业态度,严谨对待每一个字,耐心与每一个学生相处。课后努力融入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苦与乐。戒骄戒躁,摒弃傲慢,我比他们多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只是我能够站上这三尺讲台的原因,更是我的职责与使命。

    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孩子们送来的礼物,带着满满的心意涌向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我兴冲冲地发到朋友圈,也祝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面对高中老师的惊讶与赞赏,我说:“不过是模仿着老师们的背影,去传承一代代的希望与梦想。”

    从零开始,日积月累——向侗族同胞学侗语

    我的服务地在月亮山的边界、高井埃山头旁的归柳上寨,这里90%都是侗族居民,剩下的是苗族和水族,是一个纯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语言是来到这里的第一件难事,很多学生日常交流都说侗语,年纪越小的越怯于用普通话表达自己。你问他一百遍“你叫什么名字呀”,他可能不会回答你,但你问他“niya guan mang?”他就会开心且大声地告诉你他的名字。五年级的孩子普通话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学习侗语是拉近我们关系的很重要的一环,哪怕是几句简单的侗语交流也能让我和孩子们都非常开心。

    每天下午四点二十是课外活动的时间,是我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解答疑问和拓宽视野的时间,也是孩子们教我侗语的时间。小老师们每天帮我复习再教我几句新词,我也把“学而时习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我们是彼此的老师,也是彼此灵魂的慰藉。

    我们走访村寨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上了年纪老人几乎完全不会普通话,这个时候好遗憾我那磕磕巴巴的侗语还没达到能交流的程度。能够跟侗族村民用侗语交流成了我学习侗语的目标,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用家乡话沟通就是“修上了高铁”。

    侗语的发音方式有一定难度,有几个音我总是学不像,语法中还有倒装,孩子们也不会写侗文,有时候还要请教当地的侗族居民。但是这都不是难事,因为我有一群最可爱、最有耐心的“小老师”。

    我的肩上是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更是一个个茁壮成长的苗苗,这是他们人生的春天,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更教会他们笑对风雨的能力与勇气。他们经历了多次与支教老师的分离,总是缠着我问,“老师,你教完我们要去哪里呀”“老师,你喜不喜欢我们呀”“老师,你会不会想我们呀”。我一遍遍回答,喜欢啊,肯定会想啊。就连在梦里,也在回答,好喜欢啊,好想你们啊。虽然还是朝夕相处,却已经开始害怕分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万幸中搏来的一场修行,亦是我青春的一章旖旎诗篇,字里行间写满珍惜和拼搏。

    责任编辑:谢宛霏

支教五味,胜过人生百味
我是他们的老师 也是他们的学生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