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直都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是小县城医院里的一名医生,每日早出晚归,下班回到家中,都是一身疲惫,但她从未听见过父亲的一句怨言。病人们的痊愈状况、心理状态是他每日最关心的事情。父亲的半辈子都在为他人服务、奉献,他总说:“人活一辈子,不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总该说是白来一遭。”她的父亲不意外地将这种思想寄托到了她的身上。
时间一转眼,凤贤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勤奋学习的她从小县城考到了大城市的师范大学。除了刻苦学习之外,凤贤一有空闲时间便参与到大大小小的志愿者活动中去——像父亲教导她的那般,不求回报地做着公益。大学四年过得很快,凤贤已经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子了。由于在学校里表现十分优秀,凤贤收到了好几家省会重点高中的面试邀请。她看着手机里的短信,却不知如何回复,紧皱的眉头诉说着她内心的纠结。
原来在一个月前,凤贤通过了“西部支教志愿者”的面试,再过3个月,她便要去到遥远的地方支教,地点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山村——那是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一个只在照片上看见过的地方。她看着照片里的孩子们的上学环境,当下便决定报名到西部去支教。通过了志愿者的面试后,她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
“好孩子,趁年轻,多干点实事,你是个有担当的姑娘,我为你骄傲!”看着手机里父亲的回信,凤贤心中更加确信自己作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她看着窗外飞过的候鸟,仿佛那就是自己,年轻、热血、奋力振翅飞翔,她会飞到一个需要她的地方去,飞到那开拓一片贫瘠而坚强的土地。
六月到了,支教启程的日子,凤贤早早收拾好行囊。
当眼中的景色从林立的高楼变成了低矮的瓦房,繁华的霓虹灯变成一望无际的山峦,笔直的公路变成弯曲的寨道……坐了将近一天的火车,辗转了三个小时的大巴车、摩托车,凤贤终于到达了支教的地点——眼前的场景,远比照片里呈现的还要困难。
凤贤到达的日子是星期天上午,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学期开学。然而此时已经有孩子到了学校。
眼前这个背着大书包、穿着已经磨得发白穿孔的帆布鞋的黑瘦男孩子,从家到学校足有5个小时的行程。男孩家里只有奶奶,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由于没有代步的交通工具,他都要走着上学,鞋子也因此磨得发白穿孔。
班上的孩子开学便升初三了,凤贤知道,这是关键的一年,如果孩子们能够上到一个好的高中,会有更好的机会改变他们的现状。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放飞梦想,备战中考”,她满怀期待地打开孩子们的新学期计划,以为能看到孩子们坚定的志向和明确的规划,但是稿纸里漫不经心、歪歪扭扭都写了什么?“不知道,不懂读书”“家里穷,不知道能不能继续读书……”“家里叫我初中毕业去打工”,有十几个孩子是这样写的。
她的视线在纸上来回扫视,心里五味杂陈,仿佛吐出来就能汇聚成一滩咸咸的苦水——一种很怪的滋味。
窗外树上的麻雀漫无目的地叫嚷。沉默的寂静在教室里弥漫。她心中奇怪的悲伤也在孩子们的眼神中飘渺着。她很想做点什么,但她又能做些什么呢……
凤贤从很早以前,就立志成为一名富有责任心的人民教师,无论如何,对于孩子们的教学必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
山村里的老师十分稀缺,凤贤在这既当语数老师,又当英语老师。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好,上起课来就异常辛苦。一天的课堂下来,凤贤的嗓子冒了烟似的。纵使身体像灌了铅似的沉重疲惫,但凤贤知道自己还有班级上的很多事需要处理,在床上躺了一会又马上打起精神来,她要为明天的英语课写教案。
山村的夜静悄悄的,只是草丛堆里的青蛙和不知名的虫子在鸣叫,周围黑漆漆的,显得凤贤那一盏小桔灯格外明亮。
温柔的光揉进了凤贤为孩子们准备的教案里,橘色的光仿佛能让那些字跳跃起来,传递出知识的力量。凤贤脑海里浮现出第二天孩子们学到新知识后课堂讨论的场景,一想到这,她跟打了鸡血似的,没一会便写好了一份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英语教案。
第二天的课堂上,孩子们从凤贤的课件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高铁穿过城市,跨越山海,飞驰到遥远的地方;大学里明亮宽敞的图书馆散发出知识的馨香,每一本书被分类标码后有规律地放置在书架上,等待好学的学生们前去阅读;丰富多彩的机器人比赛、才艺比拼大赛、与国外的学生交流……在大学里演绎着它们的精彩。孩子们的眼神不由自主地专注于外面的世界里。
凤贤看着他们的眼神,心中不禁一阵欣慰,是那种眼泪就要夺眶而出的欣慰。她知道孩子们的内心已经悄然改变,不再是当初对未来规划的漫不经心与迷茫,而是逐渐拾起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从那以后,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愈来愈高,凤贤上课的热情也每日高涨。孩子们的改变她看在眼里,对孩子们的责任担当亦稳稳地放在心上。
就这么过了半年,因为离家太远且交通不变,凤贤也想留在学校给学校的建设帮把手,所以就跟父亲说了过年不回家的事儿,父亲自然是同意了。孩子们陆陆续续也都回家去了,凤贤和其他几个同事待在了学校里,为学生们准备冲刺中考的练习题和试卷,放假也没有闲下来。
到了一月下旬,准备迎接春节到来时,凤贤从新闻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父亲作为医生,第一时间报名前往一线支援。她的内心一边担心着父亲,一边担心着班上那几十个孩子。她知道无论她如何担心,凭父亲的性格,他是一定会到一线去的。她默默祈祷着,但更令她担忧的是那几十个孩子。
她知道如今山村里购买条件不足,学校老师们的口罩及防护用品是上级派车送进来的,数量不多但够用,而孩子们上哪买口罩去呀?由于此时疫情防控的规定,不能见到孩子们,她只能想方设法联系到村中的书记、村长、管理人员,让他们亲自到孩子家中,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在这过程中,凤贤的心一直悬着,每日拨打着不同的电话,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自己的请求,为的只是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
知道班上所有孩子的体温都正常且无发烧发热状况时,凤贤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开学的日期推迟了,没有人知道何时才能开学,还剩四个月就要到中考的日子了,这是最关键的冲刺阶段,但因为孩子们的家中没有上课的设备,也没有网络覆盖,所以没有办法给孩子们上网课。除此之还,凤贤和其他老师精心准备的练习题和测试卷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送到孩子们的手上。
凤贤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关于孩子们的事情,一件一件,从白天堆积到黑夜,她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不落下课程——这事令她十分担忧。
凤贤的床恰好对着那扇不大不小的玻璃窗,能看到窗外沉沉的夜色。由于乡村没有光污染,每到夜里,星星便挣破了夜色的网,散落在整个夜空。
满天星斗闪烁着光,撒下一把碎金,映照在凤贤小小的房间里。凤贤想着想着,一个念头在脑海中萌生,如果孩子们不能来上学,那她便把每一份资料详解写好,送到孩子家里去。
第二天一早起床,凤贤便召集了在学校的其他同事,一份一份地整理起孩子们的复习资料来。这不是简单地分发整理。凤贤用白纸写下了每一个孩子的知识薄弱点,一道题一道题地对照着。一遇到学生尤其薄弱的题目,凤贤便在旁边把每一步解题步骤详细地写下来。
忙活了一天,终于把班上孩子的复习资料整理好了。
凤贤借了学校隔壁村民的一辆电动车,跟领导申请好出门的事项,带着那几十份宝贵的资料,驶向一条条窄小弯曲的山间小路。从天微亮就出门,到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在一间间乡村瓦屋之上,再到夜幕降临,需要将电动车的所有车灯都打开,才足以看清前方的小路,凤贤的一天,都忙活在给孩子们送复习资料的路上。她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但当她看到孩子们充满感激又惊喜的表情时,一切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中考的日子推迟了一个月,孩子们也都能够到学校来了。
凤贤拿出了百分百的专注力,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都照顾得十分妥帖。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在凤贤为他们创造的环境里心无旁骛,为这场重要的考试做好准备。
炎热的气候伴随着飞鸟和蛙的鸣叫到来了,夏日的蝉在窗外一声又一声叫嚷着,中考也开启在即,坐在教室里的这群孩子和讲台上那位年轻的老师,早已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炽热的期盼。凤贤将准考证一张张递到孩子们的手中,并且给每个孩子写了加油打气的卡片,直到孩子们进入考场,凤贤热切关爱的视线才从他们的身上离开。
三天后,中考结束了,凤贤为期一年的支教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是在她的心里,这一次支教还没有结束,只有看到她悉心栽培的孩子们能够考上理想的高中、到更广阔的天地飞翔,她的责任使命才是真正圆满地完成。
无论如何,总是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在孩子们的不舍与眼泪中,凤贤带着在这个小山村里留下的无数美好回忆,启程回到她原本生活的地方去了。一个月之后,中考成绩出来了,凤贤教的班几乎全班的孩子都考上了高中,甚至还有几个勤奋刻苦的孩子考到了市里面的重点高中!当凤贤知道这个消息后,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收到了当初那个瘦弱男孩的短信:老师,我也要像你一样,努力考上大学,将来当一名老师,改变我们家乡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
看到短信,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感动久久不能释怀。
这份力量,必定是无穷大的。
凤贤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火炬。她以青春的名义,让这柄名为担当的火炬一直闪耀着光芒,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动另一朵云,便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传承。
特邀编辑:董学仁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叶清华(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