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本书,往往是一个街道、一个大院子、一帮大人孩子的共同精神财产

饥渴读书的日子

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崔志刚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8月30日   01 版)

    崔志刚(只恒文/摄)

    小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电子阅读的年代,读的文字全部是印在纸上的。那时候的书是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的书,尤其是那种牛皮纸封面、越摸越有质感的书。

    那时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所以,除了必需的课本之外,掏钱买得起课外书的人家并不是太多,能闻得到新书的油墨味儿那种独特书香的时刻,实在是不多见,只在考试拿了第一或是到了年底家里花钱大方的日子才可以“奢侈”一把。

    大多的小说、文学杂志都是互相传阅着读的,被翻出了毛边儿,带着水渍、烟味儿的书是留在记忆里最常有的印象。一本书,往往是一个街道、一个大院子、一帮大人孩子的共同精神财产。

    常见的读书景象是,一本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流传在不同的人手里。往往一本书到手,先是已经等待了多日,然后还有众多的排队者早就预定了日期,到时间传下去的规矩是不能坏的,一旦逾期,以后再不会有人借书给你看了。因此,看书的速度就显得至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被迫成了读书“快枪手”,只有快速地把手里的书读完,才能不耽误传给下一个人,也才能得到下一本书读。

    因为从小认字早、认识的字比同龄孩子多,我往往能够把书在我手里停留的时间压缩得很短,因此所获得的回报就是,我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四大名著自不必说,像《林海雪原》《万山红遍》《大刀记》《封神演义》《说岳》《沸腾的群山》《青春之歌》《七侠五义》《苦菜花》等,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出版的文学作品,都被我读进了记忆里。

    偶有跟着大人去朋友家做客,他们在聊闲天时,我突然看到床上搁着一本《美国短篇科幻小说选》,顿感中了大奖,趁着他们相谈正欢,我抓紧时间读了起来,到告别出门时,我已经凭着“快枪手”的功夫读完了两个故事。

    一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楚记得,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弗里曼,故事是被送上外星球的一个骗局;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列克莫兰,故事是在未来电子支付时代的犯罪(预言了现在的网购),而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位叔叔居然同意我把这本书带回去看,期限宽松到三天以上。

    但更多时候因为要用最快的速度把书读完,所以,像现在这样捧上一本书悠闲地慢慢翻看的从容情景是不会有的。

    当时读书的姿势现在想来也极为夸张可笑,虽然读书只是用眼睛看,再加上脑子的思维跟进,但似乎是要为了调动起全身所有的力量,我看书时常常不是老老实实地坐着伏案阅读,而是直接跳上桌子,光脚踩在桌面上,半个身子恨不得都压在书上头,眼睛紧贴着纸面,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最快的阅读效果。

    家里的桌子又不仅仅是作为专门的书桌,很多的时候,妈妈要在上面做针线活儿,给我和其他孩子缝衣服。于是,经常的场景是,下意识地为了追求一种比赛的感觉,我追着妈妈的针线快速移动着书本,一件棉袄没缝完,我的书已经读完了,飞快地跳下桌子去替换下一本。

    我妈说,我的近视有可能就是那样看书形成的。

    并不是每次快速读完一本书就能有新的接上,“断档”的时候很多。尤其是农忙或暑假,会回到农村老家干几天农活儿并和奶奶住上几天,偶尔有空闲,肚子里的“书虫”开叫的时候,会把全村的人家里搜个遍,就为了能找出本书看。有一次在一个堂哥家,居然翻出了一本厚厚的《十月》文学杂志,两个长篇小说和三个短篇小说,让我那个假期过得很充实。

    几番寒来暑往之后,叔伯姨婶家不多的几本书就被我消耗完了。于是,渴书的时候,只好躺在竹床上,仰头看着屋顶新糊的报纸,转着眼珠子,一个字一个字费力地读上面的陈旧消息。奶奶看我实在可怜,说:“你老瘸子大爷可是个认字儿的,你是不是再去他家看一下?”我一听来了精神,翻身下床,直奔老瘸子大爷家。

    老瘸子大爷跟我们家还没出五服,关系算比较近的,因为我学习好,从城里来,识字多,他一直很喜欢跟我聊天。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他有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其实人极聪明,本来念书念得很好,因为腿瘸了,被人嘲笑,慢慢便没了求学的心思,但对书的喜爱却一直很强烈。也因为腿的缘故,自觉讨不上媳妇儿了,有俩钱全花在书上,干农活吃力,就靠读过的故事多,凭给人说书混碗饭吃。那天还真被我扑了个正着,老瘸子大爷刚好有一本书,正研究着作为下回说书的材料,见我来了,甚是高兴,说:“大小子,你看得快,你看一下这本《秦林传》吧。我刚看完,有几个地方还不太明白,完了咱爷俩再商量咋讲得好听。”

    我看了一眼上面的字,其实应该是《秦彝传》,老瘸子大爷把“彝”字误念作“林”了。这秦彝是隋唐第十三条好汉秦琼的父亲,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本隋唐好汉秦琼秦叔宝的前传,对于当时渴读故事的我来说,肯定好看。我故意不点破他读错的字,小跑着回家,开始快速看了起来。

    太阳还没落尽的时候,我回到老瘸子大爷家里,跟他把几个打仗的重要关节点理顺了一下,以方便他说书时讲得清楚。天黑出门时,我装作不经意地跟老瘸子大爷说:“大爷,那个字念‘彝’,秦琼他爹叫秦彝,不叫秦林。”

    老瘸子大爷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好在趁天黑没显出来,说:“这孩子了不得,连这么难的字都认得。我差点儿念成秦林,这要传出去,多丢人。”

    崔志刚,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播音指导,新闻播音部新闻一组副组长。主持《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等栏目,多次担任重大新闻事件主播和现场报道记者。2016年10月出版《好好说话——新闻主播的陈述式播音》,另著有诗集《我把声音读进生命》。

    责任编辑:只恒文

用散文浓缩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饥渴读书的日子
诗人是一些仰望天空的人
何红梅:文字心香与人共
藏在中国画中的四时之欢
《隐入尘烟》:乡村电影诗意的层级表达
借宿哈尔滨(小说)
思念可到达(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