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节气是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人们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循着节气饮酒、观花、喝茶、游园、吃美食,尽享四时之欢。时光流逝,节气之美依旧令人着迷,那些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依旧让人津津乐道。胡烟大辟蹊径,以中国画为切入点,去探寻历史的残梦和悠远苍茫的文化感悟,遂有了《纸上寻幽》这本妙书,实在是让人心生欢喜。
壬寅年仲夏,我以极大的欢喜读起《纸上寻幽》,触目所见,皆是中国式的美好。翻开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胡烟的态度,她的态度是真诚的,或者说是虔诚的,她以意境深幽的文字向郭熙、陈洪绶、顾恺之、罗聘、赵孟頫等二十四位画家致以崇高的敬意,通过以时间为主轴,描景物、记传说、话人事,捡拾起凝固于历史深处的美好瞬间,予人新知,更启迪心智与审美,读来惬理会心。
二十四位画家,二十四个有趣的灵魂,每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想象和谈资,让后人不断回望。
胡烟与他们的灵魂是共融的,或者说是灵魂关照灵魂,一幅幅古老的画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成了沟通古今的媒介,是真正的纳须弥于芥子。借助一幅幅画作,胡烟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可穿行在山林里,可穿行在梅树下,可穿行在冷雨中,可穿行在大江畔,可穿行在炉火旁,再加上她独特的感悟和解读,让读者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动和喜悦。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此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胡烟亦是如此,为了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她以可贵的勇气和毅力去解读中国人的生活意趣,涉及了历史学、农业学、植物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张炜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胡烟的写作,是从半岛故乡的山海林野出发,走向了历史的纵深。她对国画的解读,敏感内向,抓住了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送达了特殊的美的知悟。”
在无数人的印象里,历史是繁杂的、枯燥的、难解的、错综迷乱的,胡烟却有举重若轻的魔力,将一段段枯燥的历史,将一页页干巴巴的文字,转换成一篇篇的锦绣文章,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一面通向无限深邃的哲思,一面衍生为目之所及的日常之美,读来如饮春醪,或者说是畅饮三月里的桃花酿,心情是愉悦的、欢快的,甚至读至佳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然后会心一笑。
从立春、惊蛰到夏至、大暑,从白露、秋分到冬至、大寒,节气串起了四时的变幻,也勾起人们对诗意化生活的期待。胡烟对中国画中节气之美的解读亦是对时光深处美好生活的解读,从城市、风俗、山川、轶闻等方面进行了书写,绘制了一幅文雅与诗意的至美画卷,生动有趣的人间风华,俯拾皆是的凡人俗事,都被她娓娓道来,让我们觉得与古人是那么的贴近,近得只隔了一张墨色生香的纸。
文学的魅力在于精微的描述与刻画,《纸上寻幽》一书中有许多极为生动有趣的描述,让人好像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知古人是如何畅游享乐的,是如何莳花弄草的,是如何呼朋唤友的,是如何崇拜神灵的。在《汉宫春晓图》中,繁华得不真实,处处花团锦簇,处处鲜衣怒马,也可窥得诸多让人心生向往的休闲活动:装扮、折枝、插花、下棋、围炉、读书、斗草、对镜、观画、戏婴、挥扇等,把生活描绘得瑰丽迷人。
胡烟的书写是诗意化的表达,那些沉睡在时光深处的美好被她用妙笔打捞了上来。在《雨水:天青色等烟雨》一文中,她写道:“在一个闲适的下午,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里雨过天晴,天空飘满了朵朵云彩,忽然一阵清风吹过,他在云间看到一抹神秘的天青色,便作诗歌:‘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随后下旨令工匠烧制出这种出尘脱俗的颜色。”短短几句话即勾勒出一个为艺术而生而痴的人,极为传神有趣。
唐人舒无舆在观看四明山道士叶沈的《桃源图》时曾说,“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读胡烟的《纸上寻幽》,亦有此感,不觉间,即沉入其中,且不可自拔,早春寻梅、兰亭修禊、栖荫消夏、鹊华秋色、寒江独钓……我们可以跟随她一起候时而行,一起向美而行,在读懂时间力量的同时,探寻岁月的奥秘,静享时光的美好。
责任编辑:只恒文
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