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就被他笔下北大荒的故事所吸引。读罢掩卷,那个热血沸腾、豪情壮志的峥嵘岁月在我眼前慢慢展开,这群心中有理想,脚下敢扎根的青年,怀揣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念,在寒冷荒芜的北大荒,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从无到有,从零起步。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回望过去,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能收获到什么?
作者梁晓声曾在北大荒度过7年的知青岁月,这段生活经历也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1982年,梁晓声的文学起点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问世,同年该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文化大革命”为创作背景,描写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李晓燕、王志刚和梁珊珊等人征服“满盖荒原”,战胜“鬼沼”的故事。
小说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从描绘北大荒一片被称为“鬼沼”的“满盖荒原”开场,这里环境恶劣,迄今无人征服。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副指导员李晓燕是个来自上海的漂亮坚强的女孩,在连队连年歉收的情况下,她立下军令状,率领队伍向未开垦的“满盖荒原”进军。李晓燕和战友王志刚、梁珊珊等开垦者面对恶劣的环境,没有屈服,勇敢搏斗,终于战胜了“鬼沼”。可正当大部队迁来时,李晓燕却因连续发高烧而离开人世、梁珊珊在寻觅食物中陷入“鬼沼”而牺牲、王志刚在与狼群搏斗中英勇献身……
小说中的“鬼沼”,是作者想象中恶劣大自然的代表,和大自然相比,人是如此的渺小无力,但人依旧坚强地挺立着,没有屈服于大自然的暴力,凭借着一股顽强的意志、近乎痴念的信念,硬是战胜了大自然。这份纯洁、真诚、炽热的感情正是那一代知识青年最可贵的地方。他们敢爱敢恨,纯洁善良,但也被迫在大环境下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作者将人物刻画融入大背景的描写中,其悲剧色彩同时代的悲剧共振,也让读者明白,人物性格的形成是由于时代所致。
开垦小队成员王志刚健壮魁梧、为人正直、不爱出风头,因此得“摩尔人”这一绰号,他是力量和意志的化身,敢作敢当,公开承认喜欢副指导员李晓燕,但心眼正直,向往公平平等的恋爱。在生死的最后关头,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我”和李晓燕,独自面对狼群,英勇牺牲,还做下标记,指引后来的队伍走上正确的垦荒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王志刚这一角色束缚在板正、英雄的形象中。在前往“鬼沼”的路上,李晓燕呼吁有人带头唱歌鼓励士气,在“我”的《兵团战士之歌》无人应和的情况下,王志刚竟唱起著名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在他的带领下,车上的青年一个接一个形成了小合唱,这和那个年代或许是不相符的,但足以可见,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
被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副指导员李晓燕,是“我”暗恋的对象,她真诚敏锐,纯洁善良,性格坚毅、顽强却又不失美好的同情心。她虽易受某些“革命”旗号的蒙蔽,但她革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赤忱的。她会在一个人洗衣服时唱起当时被列入“黄色歌曲”的曲子,会欣赏自己的美,会跳热情欢快的墨西哥民间舞。她会据理力争维护“我”逃回家中看望病重母亲的事,主动提出带队挺进“鬼沼”,最终牺牲在成功征服“鬼沼”的那一天。我想,她对于她奉献的事业是无悔的,唯一留有遗憾的就是离开家三年没有回家探望父母。这样的知识青年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他们的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在艰难困苦中显现出的群体情义,都是难能可贵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当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时,我们该如何书写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我想,这部短篇小说给出了答案。虽然小说的基调中包含着生命陨落的悲怆凄凉,但主旋律是澎湃激昂的,就像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中这样写道:“无论任何艰难困苦,都绝不会在我们心上引起畏惧,都休想叫我们屈服……”
责任编辑:谢宛霏
龚诗尹(22岁)